各县、市、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加快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健全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制度,《长治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长治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4月27日

 


长治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益,进一步优化我市国土资源空间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的考核评价。
  第三条  考核指标设置
  (一)亿元投入与产出的耗地类指标。包括:
   1.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指标,旨在考核各县(市区)当年亿元投入与产出消耗的建设用地面积。由“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亿元GDP消耗建设用地量”和“亿元财政收入消耗建设用地量”3个指标组成。
    2.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下降率指标,旨在考核各县市区当年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与上一年相比的下降程度。由“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下降率”、“亿元GDP耗地下降率”和“亿元财政收入耗地下降率”3个指标组成。
  (二)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指标,旨在考核各县(市区)土地供应、实际利用及未利用地的开发水平。由“土地供应率”、“土地供后开发利用率”及“未利用地计划完成率”3个指标组成。    
  第四条  考核实行百分制
  (一)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类指标为60分。
  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为25分。其中,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亿元GDP消耗建设用地量均为10分,亿元财政收入消耗建设用地量为5分。
  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下降率为35分。其中,GDP耗地下降率为15分,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下降率和亿元财政收入耗地下降率均为10分。
  (二)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类指标为40分。其中:土地供应率为20分,土地供后开发利用率和未利用地计划完成率均为10分。
  第五条  考核实行动态考核制度。每年第一季度对各县(市区)上一年度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考核。
  第六条  考核工作由市政府组织,并成立考核评价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国土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统计局的负责人担任,下设考核评价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具体负责实施考核评价工作。
  第七条  考核结果于每年3月底前报市政府,经市政府审定后向社会公告,作为对各市分解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重要依据,并根据各县(市区)的考核评价情况,分别对排名前三位的县市区奖励用地计划指标。
  考核结果同时抄送长治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组办公室,作为考核评价各县(市区)年度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考核指标中所涉及到的“建设用地”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均错年使用,即计算考核年的各项指标时,涉及到的建设用地面积均使用上一年度数据。
  指标体系中涉及的固定资产投资、GDP和财政总收入由市统计局每年2月底以前提供,涉及的其他指标由市国土资源局2月底以前提供。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

附件:

考核计分办法


      考核设置两类指标:一类是亿元投入与产出的耗地指标60分,一类是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指标40分。综合分值满分为100分。

      一、亿元投入与产出的耗地类指标
      (一)计算公式。
      1.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指标
      (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用X1表示):
               上一年新增建设用地
X1=  —————————————————………………公式(1)
             考核年固定资产投资额
      (2)亿元GDP消耗建设用地量(用X2表示)
             上一年建设用地
X2= —————————————————………………………公式(2)
                考核年GDP
      (3)亿元财政收入消耗建设用地量(用X3表示)
              上一年建设用地
X3=—————————————————……………………公式(3)
             考核年财政总收入


      2.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下降率指标
      (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下降率(用Y1表示):
               上一年新增建设用地      上上一年新增建设用地
Y1=1-       ———————— /————————————— ·公式(4)
               考核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上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亿元GDP耗地下降率(用Y2表示)
                 上一年建设用地     上上一年建设用地
Y2=1-  ————————    /  ————————————————   ·公式(5)
                    考核年GDP            上一年GDP
      (3)亿元财政收入耗地下降率(用Y3表示)
                 上一年建设用地    上上一年建设用地
Y3=1-   ————————   /  ———————————————— ·公式(6)
                考核年财政总收入  上一年财政总收入
      上述指标中,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的3项指标为逆指数,数值越小越好;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下降率为正指数,数值越大越好。


      (二)赋分标准。
      赋予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类指标的满分为60分。
      其中,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量3项指标的满分为25分,即X1、X2、X3满分共25分。根据三项指标对节约集约用地总体水平影响的大小,赋予X1、X2的满分各为10分,赋予X3的满分为5分。
      赋予亿元投入与产出耗地下降率3项指标的满分为35分,即Y1、Y2、Y3满分共35分。根据三项指标对节约集约用地总体水平影响的大小,赋予Y2满分为15分,赋予Y1、Y3的满分各10分。


      (三)计分办法。
      用“排序法”赋分,即是按照各项指标值的大小顺序进行排列,再根据排列位次进行赋分。
      对于X1、X2、X3,按照各指标值“从小到大”对各县(市区)进行排队。其中,X1、X2的第1名分别计10分,依次递减0.5分,最后1名为3分。X3的第1名计5分,依次递减0.25分,最后1名为1分。
      对于Y1、Y2、Y3,按照各指标值“从大到小”对各市进行排队。其中,Y2的第1名计15分,依次递减0.75分,最后1名为5分。Y1、Y3的第1名分别计10分,依次递减0.5分,最后1名为3分。


      (四)考核得分。
      将各市上述6项指标的分值相加,即为各县(市区)亿元投入与产出的耗地情况的分值。
      二、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指标
      (一)计算公式。
      1.土地供应率(用Z1表示):
            近三年已批准农转征土地的供地面积
Z1=  ————————————————— ···公式(7)
               近三年已批准的农转征土地面积
      2.土地供后开发利用率(用Z2表示):
            近三年供地-未按约定开工面积-已开工未按期竣工面积
Z2= ————————————————— ·公式(8)
                               近三年供地面积
      3.未利用地计划完成率(用Z3表示):
            考核年实际安排的未利用地面积
Z3=  —————————————————·······公式(9)
             考核年下达的未利用计划指标


      (二)赋分标准。
      赋予三项指标Z1、Z2、Z3满分共40分。根据三项指标对节约集约用地总体水平影响的大小,赋予Z1的满分为20分,赋予Z2、Z3的满分各10分。


      (三)计分办法。
      用“区间法”减分,即将考核指标值划为5个区间,分别规定每个区间的分值,然后根据各指标值所在的区间进行赋分。其中:
      Z1的5个区间分别是80%以上(含80%)、70%-80%(含70%)、60%-70%(含60%)、50%-60%(含50%)、50%以下,分值分别为20分、18分、16分、14分、12分。
      Z2的5个区间分别是95%以上(含95%)、90%-95%(含90%)、85%-90%(含85%)、80%-85%(含80%)、80%以下,分值分别为10分、9分、8分、7分、6分。
      Z3的5个区间分别是90%以上(含90%)、80%-90%(含80%)、70%-80%(含70%)、60%-70%(含60%)、60%以下,分值分别为10分、9分、8分、7分、6分。


      (四)考核得分。
      将各市上述3项指标的分值相加,即为各县(市区)土地供应及开发利用情况的分值。


      三、最终考核结果
      分别将上述两类指标的分值相加,即为各县(市区)的综合分值。根据各县(市区)得分排出名次,即为最终考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