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
白城市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
乡村旅游实施意见的通知
白政办发〔2018〕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园区)管委会、市新区办,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白城市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白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12月27日
(此件公开发布)
白城市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施意见
为加快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进程,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新动能,深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推进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把握“湿地鹤乡、生态白城”形象定位,突出优化布局、创新模式、提升层次主攻方向,统筹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成白城旅游业的重要增长极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载体。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规模档次、品牌效益上实现大幅度提高,强力拉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总量稳步增长,到2020年,年营业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年均递增8%,利润总额达到6000万元以上,年接待人次达到30万人次以上。
——类型多元丰富。建设一批功能多样、展现吉林西部风格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农庄、生态康养基地、美丽田园综合体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新颖性、趣味性和体验性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发展到500户。
——品牌提档升级。全力推进湿地生态游、草原民俗游、冬捕体验游、乡村休闲游等四大品牌建设。到2020年,全市创建国家级示范县1个、省级示范县1个,打造特色精品线路4条,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企业20户。
——效应惠及全民。既要满足城市居民观光、休闲、体验、度假的消费需求,又能显著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到2020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
二、基本原则
(一)以农为本,促进增收。以农业为基础,农村为载体,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科学构建农民利益分享机制,增强农民自主发展意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交通区位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突出特色,在生态、绿色、环保的基础上,彰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民俗特色、农业特色。
(三)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促进休闲农业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业态相结合,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种养、手工业、健体康养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四)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宏观指导、规范管理等方面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调、规范、健康发展的强劲合力。
三、主要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聘请专业团队编制白城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谋划各县域发展布局和主攻方向,形成点线面有序衔接、风格错位发展,与大旅游优势互补的独特精品路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做好与土地利用、交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等各项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引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二)发挥特色优势。依托向海、莫莫格、嫩江湾、牛心套保等湿地与湖泊资源,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在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发展一批湿地休闲度假农庄;结合蒙古族民俗,挖掘农耕文化,打造富有蒙古族风情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游;围绕原生态草原、生态蔬菜产业基地、特色瓜果产业基地形成采摘互动、有机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观带;借助白城特有的冬捕和冰雪资源,大力发展冬季休闲农家乐。
(三)实行多产融合。培育多元化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鼓励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合同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参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独特的优势资源,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休闲农业项目为带动,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旅游”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引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有效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四)培育精品品牌。实施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工程和星级休闲农业企业培育工程,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集聚区。重点建设4条精品路线。即:一是“白城市区→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大岗子镇异地扶贫搬迁特色小镇→裕丰种植家庭农场→太山镇众诚采摘园→农业科技示范场→大发实业酒文化博物馆→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等休闲农业观光旅游线路;二是“白城市区→洮北区绿野生态农庄→洮北区青山特色小镇→镇赉环城国家湿地公园→镇赉县金丰旅游度假山庄→镇赉县白沙滩风景区→镇赉县莫莫格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休闲乡村度假旅游线路;三是“白城市区→洮南市福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洮南市四海明珠度假村→通榆县向海休闲旅游农业园区→通榆县兴隆山镇兴隆绿珠采摘园→乌兰花镇异地扶贫搬迁陆家新村→通榆县天意采摘园→边昭镇异地扶贫搬迁昭福家园→吉林省吉运农牧业生态休闲基地”等特色休闲采摘旅游线路;四是“白城市新城区鹤鸣湖→洮北区印象东湖休闲旅游度假山庄→洮北区老李头垂钓园→吉林省盛保乐休闲农庄有限公司→洮北区弘博家庭农场→白城市长安机场→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双塔村→花道宝民族文化旅游→洮北区果树场→洮北区平安镇中兴村生态观光旅游园区→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等城乡新貌观光游等精品线路。创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推介方式,探索建立互联网+乡村旅游营销平台。
(五)提升服务水平。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和职业教育机构等,加强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科学化培训,重点对从业人员的旅游知识、管理水平、服务标准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快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从接待设施、卫生条件、安全管理和接待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提升经营主体规范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各地农业农村及旅游等管理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此项工作作为推动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认真履行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责,充实工作力量,建立高效的管理体系。要尽快组织制定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大力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紧紧围绕制约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难点问题,研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统筹国土、水利、供电、农业等部门,切实解决影响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问题。积极整合农业、旅游、新农村等项目资金,完善基础配套。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园区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丰富特色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服务,使其基础设施明显提升。对申报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创建、星级企业申报、升级晋位、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宣传推广等给予扶持。
(三)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工商资本参与建设。探索新型融资模式,鼓励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探索以旅游资源、扶贫资金等入股方式,使贫困群众在项目发展中获得收益。鼓励担保机构加大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四)创新发展机制。整合农民自发的分散经营方式,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培育有活力、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合作或联营,利用龙头企业的厂房、设备、技术、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自己的特色旅游商品,与龙头企业合作营销名优农特产品。
(五) 强化公共设施。支持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聚集区域的公共交通体系,加强生态停车场、道路、观光巴士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经营场所的休闲游客综合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农事景观观光道路、休闲辅助设施、特色民宿、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互联网+休闲农业”发展进程,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
(六)加强行业培训。依托农业、教育和人社等部门培训机构,整合行业协会等社会培训资源,共同打造全方位的培训体系。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关法律、法规、扶持政策、经营模式、品牌建设为重点内容,进行业务技能培训指导。加强对从业农户的农业科技、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旅游接待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促进规范化、科学化经营。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