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2015-2035)
一、前 言
1、规划背景
南通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据江海之汇、扼南北之喉”,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水运发展优势。近年来,在江苏沿海开发和沿江开发两大战略的推动下,特别是在近期“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新战略的带动下,南通市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综合交通和沿海沿江港口发展迅速,正在成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016年9月,南通市委召开了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产业转型”“城市转型”和“交通转型”三大转型任务。推进交通建设由单一体系向综合枢纽转变、由基本通达型向集成运输型转变、由传统分散型向现代智能型转变,是交通转型的三大工作重点。内河水运作为综合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引导重大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受到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根据《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内河港口作为内河水运的关键节点和充分发挥水运效益、构建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必须加快发展。2014年6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推进港口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交水发〔2014〕112号),要求进一步做好港口转型升级工作,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升级。此外,江苏内河干线航道网建设等重大工程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为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江河联运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宏观形势的发展,上述意见的出台,南通区域交通格局变化,以及内河水运条件的持续改善,提升内河港口发展综合效益,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成为未来内河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南通市坐拥江海之利,境内水网发达,内河航道总里程仅次于盐城居全省第二位,具有发展内河港口的天然优势,连申线和通扬线等主要航道沿线内河港口在能源物资和大宗货种运输方面,对南通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历史原因,南通市内河港口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公路、铁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部分地区的内河港口发展缓慢,存在分布散、规模小、等级低、功能弱、基础设施和装卸水平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综合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已不能适应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在南通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南通内河港口步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十二五”期间,连申线航道的升级、通扬线整治工程的开工,改变了南通市无三级航道的历史,为南通内河港口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组织编制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对于科学指导南通市内河港口的布局,充分发挥南通市水网密布和通江达海的优势,对于深化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交通转型发展,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有力支撑南通市“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研究对象主要为南通市域内通江及通海河流河口节制闸以内,规划五级以上内河航道上的港口,兼顾部分五级以下航道;对于其他低等级航道上的内河港口给出总体指导原则。规划基准年:2015年,规划水平年为2020年、2025年和2035年。
3、规划原则
(1)统筹优化配置港口资源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充分利用内河港口资源,通过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应、分工协作的内河港口体系,促进内河港口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共享,加快内河港口现代化建设。
(2)促进综合交通体系构建
以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交通转型发展为契机,更加注重从综合交通发展的角度规划内河港口,更加注重与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的衔接,更加注重发挥内河港口的枢纽转换功能,促进内河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构建多式联运、集成高效的内河运输新格局。
(3)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内河港口资源优势,强化内河港口与产业、城市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通过加快内河港口建设及其功能发挥,着力将内河港口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提供交通保障。
4、规划过程
(1)调查研究。2011年8月启动研究,10月完成调研和现场踏勘。
(2)征求意见。2012年底,阶段性成果书面征求了各县(市、区)及市有关部门意见。2013年底,规划成果征求了省厅港口局意见。2014年10月-2015年8月,完善后形成送审稿。2016年10月9日,市人民政府向省交通运输厅发函,再次征求了省级管理部门意见。10月底,根据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交通转型发展的意见》,对规划方案送审稿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并再次征求了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意见。
(3)反复推敲。2015年底,项目组在市规委会预备会议上向市长、分管市长进行了两次汇报,根据要求对规划文本进行了修改和完善。2016年9月,规划项目组向韩市长、单市长进行了汇报,并根据要求到相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对接。2016年11月2日,于书记专题会上向陆书记进行了汇报。2016年11月30日,省厅港口局组织了专家咨询会,根据专家咨询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2017年1月,通过市规划委员会审议。
二、港口发展现状
1、航道现状
至2015年底,南通境内现有航道294条,里程总计3522公里(不含长江干流)。目前等级以上航道里程达821公里,达到五级及以上等级的航道里程为120公里,分别占航道总里程的23.3%和3.4%。
2、港口基础设施现状
至2015年底,南通市共有内河港口经营业户492家,码头泊位791个,其中300吨级以上泊位530个,占码头泊位总数的67.0%,已利用岸线长度51.0公里,综合通过能力为5093.1万吨。
3、港口生产状况
2015年南通内河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5258.5万吨,其中,公用码头完成货物吞吐量1037.2万吨,占总吞吐量的19.7%。南通内河港口作业货种以煤炭及制品、钢铁、矿建材料、水泥和粮食等为主,分别完成了435.6万吨、496.1万吨、2798.9万吨、619.2万吨和377.3万吨,分别占总吞吐量的8.3%、9.4%、53.2%、11.8%和7.2%,共占总吞吐量的89.9%。吞吐量主要以进港为主,占总吞吐量比重达85.1%。
4、综合评价
内河港口发展特点主要为五个方面:一是区位优势独特,内河港口发展潜力巨大;二是域内水运资源丰富,内河港口发展基础条件较好;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跨步发展,内河港口规模初步形成;四是吞吐量规模快速增长,内河运输需求旺盛;五是临港产业集聚态势良好,规模不断壮大。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南通内河港口为南通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是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交通枢纽的有力支撑,是发挥内河水运功能,引导沿线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是南通打造“四个城市”的重要保障。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统筹规划指导;二是港口产业链延伸不够;三是内河港口对临港产业发展支撑作用不足;四是尚未形成江海河联运优势;五是内河港口管理体系亟待理顺。
三、港口吞吐量和船型发展预测
1、经济腹地
根据南通市内河港口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集疏运条件以及货物流向综合分析,确定南通市内河港口直接经济腹地为南通市所辖的市、区、县,包括如皋、海门、启东3市(县级),海安、如东2县,崇川、港闸、通州3区和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间接经济腹地为泰州、盐城等周边地区。
2、港口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2015年,南通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1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4.9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977.5亿元,同比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2816.0亿元,同比增长10.5%,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2.3亿元,同比增长1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76.0亿元,同比增长12.3%;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进出口总额315.8亿美元。
南通市城市发展总目标是发挥南通市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和在产业、区位、港口资源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和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
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规划2016-2020年,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9%左右,2020年GDP总量超过万亿。逐步提高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未来南通市将加快产业转型。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具有南通特色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新兴产业,构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研究、规划和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重点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支持发展一批智慧工厂和智能车间。依靠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软件研发、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3、吞吐量发展水平预测
本次吞吐量预测主要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腹地国民经济与内河港口发展关系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数学模型计算给出南通市内河港口吞吐量定量预测结果,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未来南通市发展运输需求不断扩大、内河航运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和内河港口吞吐量发展趋势变化等因素,通过对腹地内城镇、产业、交通等内河水运需求影响要素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南通市内河港口吞吐总量的发展水平。综合预测2020年、2025年和2035年南通市内河港口吞吐量将分别达到7000万吨、8600万吨和1.2亿吨,2015-2020年、2020-2025、2025-2035年均增速分别为5.9%、4.2%和3.4%。南通内河港吞吐总量及各港区预测结果、分货种预测结果表1和表2所示。
表1 南通内河港吞吐量总量及各港区预测结果(单位:万吨)
港区名称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南通 |
2000 |
2400 |
3100 |
海安 |
1600 |
2000 |
2700 |
如皋 |
1000 |
1400 |
2400 |
如东 |
600 |
800 |
1200 |
海门 |
800 |
900 |
1200 |
启东 |
1000 |
1100 |
1400 |
全港合计 |
7000 |
8600 |
12000 |
表2 南通内河港分货种吞吐量预测表(单位:万吨)
货种 |
2020年 |
2025年 |
2035年 |
合计 |
7000 |
8600 |
12000 |
1.煤炭及制品 |
700 |
700 |
700 |
2.石油、天然气及制品 |
80 |
100 |
150 |
3.金属矿石 |
90 |
100 |
120 |
4.钢铁 |
860 |
1400 |
2550 |
5.矿建材料 |
3000 |
3600 |
4600 |
6.水泥 |
700 |
700 |
850 |
7.木材 |
120 |
120 |
160 |
8.非金属矿石 |
25 |
40 |
80 |
9.化学肥料及农药 |
85 |
100 |
110 |
10.粮食 |
710 |
900 |
1400 |
11.化工原料及制品 |
80 |
90 |
100 |
12.农、林、牧、渔业产品 |
100 |
120 |
200 |
13.集装箱(万吨) |
50 |
200 |
400 |
(万TEU) |
5 |
20 |
40 |
14.其他 |
400 |
430 |
580 |
四、港口性质功能与目标
1、港口的性质
南通内河港口的性质为:是江苏省内河港口和南通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通市构建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有力支撑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服务苏中、辐射苏北、连接苏南的重要物流平台;是南通市江海河联运的重要枢纽和沿江沿海港口的有效延伸;是沿河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口岸。随着腹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沿江沿海港口的建设,逐步拓展内河港口功能,把南通内河港口发展成为集装卸仓储、商贸物流、信息集散、临港开发等多功能于一体,与其它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河港口。
2、港口功能
南通内河港应具备的主要功能包括:高效的装卸储存、中转运输功能,便捷的多式联运功能,科学的运输组织管理功能,完善的商贸物流服务功能,现代的信息服务功能,合理的临港工业开发功能。
3、港口的发展目标
南通内河港口未来将重点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统筹优化配置内河港口资源,更加注重从综合交通发展的角度规划内河港口;加快内河港口规模化、集约化作业区建设,提高内河港口作业区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沿江沿海港口的衔接和互动;提高内河港口功能,将内河港口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和产业优势,为产业转型、城市转型提供交通运输保障。到203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应、分工协作的现代化内河港口体系,内河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形成多式联运、集成高效的内河运输新格局。
到2020年:随着干线航道网的逐步完善,连申线、通扬线沿线重点打造形成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港口作业区,与沿线主要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形成良好互动,内河港口布局日臻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升,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7000万吨。
到2025年:内河港口多式联运体系基本建立,具备公铁水联动功能的内河港口作业区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内河港口与沿江沿海港口的互动更加便捷,形成高效的江海河联运物流体系;力争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8600万吨以上,实现内河港口吞吐量稳定增长,内河港口千吨级及以上码头能力占比显著提高,基本形成内河港口规模化发展局面。
到2035年:内河港口吞吐量接近1.2亿吨,加快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运输衔接高效、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港产园互动协调、江海河联动紧密的现代化内河港口体系,构建畅达、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到规划期末,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现代化内河港口。
五、港口岸线利用规划
本次规划的港口岸线总规模为185.51公里,其中规划公用港口岸线78.75公里,规划临港工业港口岸线64.31公里,远期预留港口岸线42.45公里。分县市分类型港口岸线总体规划情况见下表3。
表3 南通市分县市分类型港口岸线规划一览表
港区名称 |
规划港口岸线(km) |
合计 |
公用港口
岸线 |
临港工业
港口岸线 |
预留港口
岸线 |
南通 |
45.01 |
19.75 |
16.91 |
8.35 |
海安 |
30.67 |
13.33 |
8.34 |
9.00 |
如皋 |
45.65 |
20.50 |
17.65 |
7.50 |
如东 |
23.45 |
11.50 |
3.95 |
8.00 |
海门 |
18.74 |
7.98 |
6.76 |
4.00 |
启东 |
22.00 |
5.69 |
10.71 |
5.60 |
全港合计 |
185.51 |
78.75 |
64.31 |
42.45 |
规划港口岸线主要分布在高等级航道上,其中三级航道规划港口岸线106.16公里,占总规划港口岸线57.3%,五级及以上航道规划港口岸线166.10公里,占总规划港口岸线的89.5%,连申线规划港口岸线30.11公里,三级航道通扬运河规划港口岸线22.58公里。
本次南通市内河港口总体规划以五级及以上航道为主,内河其他航道上未列入本规划的岸线利用规划,由各县(市、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五级以下航道内港口岸线的利用规划,应满足城市规划、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产业布局、水利、防洪等相关规划要求;五级以下航道内港口岸线的利用规划,应符合航道、港口、通航安全等规范和标准要求;应加强港口岸线资源的集约使用,优先促进公用型码头建设;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相关产业园(化工园区)内,未列入航道网规划通航水域内的码头建设,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和园区管委会按照相关要求负责管理。
港口规划和开发利用将使本地区水运发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规划是港口规划的一部分,对港口的环境现状,规划期的主要污染源以及可能引起的生态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针对港口建设可能产生的污染提出控制污染和防止生态变化的原则性治理措施。在各规划港口建设前期,还必须根据工程的建设规模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定出具体的防治污染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论证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港口规划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南通市港口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既是港口建设的目标和依据,也是港口经营管理的参考。规划批准后,不仅需要港口经营者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按计划推动规划的实施,而且也需要其他相关行业的主管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
1、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港口建管模式改革,完善内河港口总体布局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内河港口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竭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建设融资、项目审批、人才培养、配套设施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促使内河港口布局尽快形成。另一方面,应通过统一管理或联合经营,提高物流服务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港口经营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2、严格港口规划实施,有效控制和保护内河岸线资源
岸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岸线利用与保护规划经批准后,应严格按规划的用途进行控制,坚持合理有序地开发。对不按规划要求随意占用岸线及相关陆域的行为应坚决制止。相关部门在招商引资、开发区规划建设等方面应充分对接港口布局规划的要求,做好规划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企业的投资行为。对现有不合要求的沿河企业应严格限制其发展,有计划地进行关停并转。
3、探索和完善港航同建机制,降低内河港口建设成本
港口与航道的关系密切,航道的发展是港口发展的基础前提条件,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发展水平。完善港航同建机制,在南通市内河重点航道整治工程推进的同时,同步推进规划的内河港口建设,节约港口建设资金,减轻企业负担。
4、加强港口发展政策研究,促进港口效益充分发挥
内河港口建设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其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各行业的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资源开发等方面。为此,要加强内河港口发展政策研究,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对于影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港口应给予必要的公共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积极创新内河港口投融资模式,鼓励和支持国资、外资、民资等各类资本参与内河港口建设,探索内河港口公共作业区采用PPP建设模式。探索内河港口、产业园区一体化开发的模式,以土地、税收等收益补偿内河港口,实现滚动开发,为港口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5、完善港口配套设施,改善港口投资建设环境
规划港口中,大多为新建港口,给排水、供配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尚不具备条件,部分现有港口因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且难以满足规划港口的发展需求,不利于港口功能的充分发挥。为此,在港口特别是规模化公用作业区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道路、水、电、通讯等市政配套设施的建设,力争与港口同步建成,保障港口尽早发挥其应有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