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宝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7月16日
宝鸡市“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2016-2020)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全面建成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决战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期,也是我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攻坚期。为加快全市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共同进步,推动全市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进程,根据《宝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宝鸡市“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是宝鸡农业发展最快、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增收最多的时期。“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目标,抓重点、抓关键、抓创新,保持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好势头。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89.90亿元,比2010年净增115.3亿元,年均递增10.6%;农业增加值达到165.13亿元,净增60.93亿元,年均递增9.6%;农民人均纯收入10316元,净增5276元,年均增长15.4%。城镇化率达到49%,比2010年增长了7.68%。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由“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千家万户,形成各具特色的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增产增值增效的优越性,有效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以提高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为目标,建设“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效地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建成旱涝保收面积172.8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5574.9平方公里。农业生产生态条件的改善,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保障了农业连年丰收,又为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实现了全市农业跨越式发展。粮食总产达到149.65万吨,果园面积193.6万亩,果品总产量166万吨,蔬菜面积91.8万亩,产量163万吨。
(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十二五”时期,全市按照粮食稳产、畜牧增效、果菜提质的思路,通过稳支柱、兴产业、强龙头、建基地、壮园区、带农户,突出科技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粮为基础、畜为主导、果菜为特色”的优势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主要特点如下。
——粮食生产实现高效化。优质小麦、高产玉米和名优杂粮三大粮食生产基地已经形成,优质粮面积达到410万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8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140万吨以上。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498.35万亩,比2010年减少7.06%,秋粮受罕见的持续高温干旱和秋淋影响减产,全年粮食总产149.65万吨,比2010年减少12.73%。
——畜牧发展实现规模化。良种奶牛、优质肉牛、良种猪禽、优质肉羊四大畜牧产业带规模不断壮大。以两万头牛场为引领、22个千头牛场为支撑、84个标准化奶牛小区为骨干、蒙牛等12户乳制品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奶业体系初步形成;优质肉牛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年发展秦宝模式场户420个;40个万头生猪村加速转型提升;山东大成、华龙牧业肉种鸡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新希望六合、石羊集团年产50万吨饲料厂建成投产。2015年肉、奶、蛋产量分别达到 18.5万吨、66.2 万吨和7.6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23.3%、10.7% 和5.6 %。畜牧业产值达到100.3亿元,比2010年增长48.9%。
——果业实现提质生态化。渭北塬区百万亩优质苹果、秦岭北麓60万亩优质猕猴桃、关山乔山百万亩核桃、南山西山百万亩花椒和川塬城郊百万亩时令瓜菜五大产业带加力推进,已具规模。矮砧苹果面积全国最大,猕猴桃占到全省一半、全国1/4,以核桃、花椒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规模和效益居全省第二。2015年果品面积达到193.6万亩,产量166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44.1%和68.2%,
——蔬菜种植实现设施化。全市蔬菜面积91.8万亩,产量163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14.2%和58.1%。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6.7万亩,产量80万吨,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的29.1%、产量的49.1%。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农业园区引领作用突出。宝鸡休闲农业示范区被命名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级眉县猕猴桃交易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鲜果冷藏处理区6万吨气调冷库群建成投用;农业会展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果品交易区、科技研发与会展中心、综合加工区、冷藏处理区等4个功能区已建成。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55个,其中国家级农业园区6个、省级40个。园区规划总面积达到75.21万亩,建成区面积47.93万亩,分别占到耕地总面积16.71%、10.65%,辐射带动农民31.26万人。
——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显现。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60户,其中国家级4户、省级53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682个,成员8.59万个,辐射带动农户21.24万户,其中全国示范社30个,省级百强社84个,市级十佳和优秀社140个。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到2014个,专业大户9504个。省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镇、示范村分别达到51个、929个,占镇、村总数53.1%、53.7%。
——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有力。持续推进 “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业创业培训工程”等重大项目,培育了大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全市累计培训职业农民4500人,认定高级职业农民23人,中级职业农民148人,初级职业农民2843人。认定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11个,市级实训基地31个,县区级基地18个。突出培育科技示范典型,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应用。建立产业试验站10个,包括麟游肉羊、岐山甘薯、秦宝肉牛、太白蔬菜基地等4个国家级产业试验站,眉县猕猴桃、太白高山蔬菜、千阳苹果、凤县花椒、宝鸡现代农机试验站等5个西农大试验站,及眉县猕猴桃省果业局试验站。同时,强化育种创新,秦农578、九麦4号、陕科9号、宝椒10号、秦薯 9号、秦薯 10号和秦紫薯 2号等新品种通过省级鉴定。
——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启动了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全市12个县区监管、检测机构人员落实到位,113个镇(办事处)成立监管站,1729个村落实监管信息员,全市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形成。推行标准化生产,全市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68个,产地108个;绿色食品企业10家,34个产品;有机食品41个;陈仓区、眉县、凤县、千阳县通过无公害整县环评,眉县猕猴桃、太白甘蓝、凤县大红袍花椒获农产品地理标志,“陇州核桃”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陈仓核桃”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不断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开展以农资打假为主的各类专项整治执法活动,强化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5380人次,检查企业、门店3986个(次),查处违法违规行为147起,立案49起,挽回损失400余万元。
(四)农业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先后实施了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初加工、百库建设、标准化养殖、农村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技体系等项目建设,农业生产条件加速改善,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1.9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37.6%;农机拥有量38万台(件),增长48.2%;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7578台,增长34%,大中型与小型拖拉机比例达到1∶2.26,机耕、机播、机收机械化作业水平分别达到89%、76.8%、51.8%,主要农作物耕、播、收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6%,其中,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4.5%,玉米机收、油菜播种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实现突破,果业、蔬菜、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机械化积极推进,以农机补贴政策为引导,重点作物、关键环节大型化、复式化、配套化农机装备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五)生态环境建设效果凸显
“十二五”期间,全市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围绕建设绿色宝鸡、和谐美丽新农村目标,率先推进“一屏五带八化”关中大地园林化,实施“三化一片林”工程,将城市创模效应向农村延伸。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处理清运、面源污染控制等环境优化活动,促进生态农村建设。全市先后以文明家园、绿色家园、卫生乡镇等创建活动为载体,把“四化”(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四改”(改房、改厕、改圈、改灶)、“四清”(清理污水、粪堆、柴堆、生活垃圾)为切入点,狠抓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乡风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富有宝鸡特色的美丽乡村与投资人居两相宜的环境吸引力走在西部前列的目标。“千里绿色长廊”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扶风、眉县成为全省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示范县,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国家级绿化模范县4个、省级8个,建成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233个。
(六)精准扶贫开发成效显著
“十二五”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贯彻落实中办25号文件《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紧紧围绕实现脱贫目标,以连片特困县为主战场,以精准扶贫为抓手,持续深入突破西山,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积极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三无户”安全住房、产业扶贫、能力建设、外资扶贫六大工程,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是脱贫步伐明显加快。实现50.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7%下降到10.9%。二是特困户住房问题基本解决。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户补助由原来1万元提高到5万元以上,基本实现了 “交钥匙”工程。实行以集中安置为主要形式,建设集中安置点87个,配套幸福园,在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率达到48.8%。2011—2015年共解决了5960户农村无稳定收入、无依赖力量、无安全住房的“三无户”住房问题,率先在全省全面解决特困人口安全住房问题。三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了交通、水利等一大批片区扶贫项目,新修扩建县镇道路120公里、村组道路316公里,解决了9万多贫困人口的饮水问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172个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村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实施扶贫移民搬迁项目,共建设扶贫移民村(点)186个,搬迁贫困群众14811户56440人。四是贫困群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扶贫促进发展,社会保障兜底,民生政策在贫困地区先行先试。18万贫困群众纳入了农村低保,所有五保户得到了供养。农村贫困学生就读中职学校学费全免,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面分别达到25%、100%和30%,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营养餐计划全面实施。新农合参合率95%、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9.6%。扶贫“雨露计划”培训10828人,资助贫困大学生7000人。
(七)农民收入结构重大变化
实施“举措到户”工程,促进农民科学持续增收;实施“项目到村”工程,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乡村在线”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开展“争先进位”活动,促进县乡村比拼争先;开展“三带三进三促”活动,形成各方联动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积极变化,货币化程度明显提高。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16元(老口径统计),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长15.4%,增速连续六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75∶1下降到3∶1。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003元,比2010年增加2084元,增长108.6%,年均增长15.8%,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最主要的支撑;经营净收入3331元,比2010年增加1505元,增长82.4%,年均增长12.8%。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 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分别为208元和1969元,比2010年分别增长80.9%和150.5%,年均分别增长12.6%和20.2%。
(八)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各项改革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全省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乡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广泛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提前完成省市目标任务,入户调查率、耕地测量面积、村组公示率达到100%。全市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建设模式在全省推广。镇村综合改革、供销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资产股份化试点、家庭农场发展、土地抵押贷款和扩权强镇等改革创新富有特色,初见成效。
宝鸡市“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类别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规划目标 | 实际完成 | 是否如期 完成目标 |
农 产 品 供 给 |
粮食播种面积 | 万亩 | 500 | 498.35 | 否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145 | 149.65 | 是 | |
肉类总产量 | 万吨 | 18.4 | 18.5 | 是 | |
禽蛋总产量 | 万吨 | 8.5 | 7.6 | 否 | |
奶类总产量 | 万吨 | 68.3 | 66.2 | 否 | |
果品面积 | 万亩 | 190 | 193.6 | 是 | |
果品产量 | 万吨 | 160 | 166 | 是 | |
蔬菜面积 | 万亩 | 91 | 91.8 | 是 | |
蔬菜产量 | 万吨 | 161 | 163 | 是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 % | 97 | 96 | 否 | |
农业产 业结构 |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 | 40 | 34.6 | 否 |
农业 物质 技术 装备 条件 |
有效灌溉面积 | 万亩 | 229 | 229 | 是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5 | 0.57 | 是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 | 74.39 | 76 | 是 | |
农机总动力 | 万千瓦 | 271.7 | 271.9 | 是 | |
农业 组织 方式 |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 | 家 | 2200 | 2682 | 是 |
实有入社农户 | 万户 | 9 | 8.59 | 否 | |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 万个 | 0.2 | 0.2829 | 是 | |
带动农户数 | 万户 | 17 | 21 | 是 | |
农村 生态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 | 89 | 95 | 是 |
森林蓄积量 | 万立方米 | 6500 | 6900 | 是 | |
森林覆盖率 | % | 55 | 55.26 | 是 | |
农村 社会 发展 |
农业增加值 | 亿元 | 169.39 | 165.13 | 否 |
转移农村劳动力 | 万人 | 83 | 83 | 是 | |
城镇化率 | % | 53 | 49 | 否 |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老口径统计) | 元 | 10000 | 10316 | 是 |
二、“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一)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趋势不会变;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拓宽增收渠道的政策不会变。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投资向农业倾斜、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注入我市,必将增强我市农业发展的后劲;中央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政策将更加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改善民生和农民生活环境优化。各种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农村改革的全面推进,必将促进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和提高价格,向依靠结构调整和提高品质转变,这必将推动我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农产品消费需求和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这必将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借助多元化发展机遇,全市各级要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二)制约因素分析
在认识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仍然要看到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大部分县区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脆弱,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涨。
一是农业投入不足,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设施功能陈旧、老化、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利用率低,灌区农民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农业园区建设主体实力弱。“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量虽在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态势。从支出结构看,各级财政所增加的资金主要用于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对农业科研推广服务和产业扶持的投入不多;政策性农业保险还处于探索阶段,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不健全,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等方面手段不多、举措滞后,金融瓶颈依然突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小,聚集度不高,农业增加值在全市GDP中的占比较低,绝对值在关中排位第五。
二是经营体系创新滞后,改革有待深化。重点龙头企业集团化、集群化发展不够,带动农户能力弱,上市农企仍属空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存在扶持政策不多、土地流转缓慢、人才培训不足等问题,发展水平不高、质量参差不齐。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低,农业标准化生产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交易手段和方式落后,现代农产品物流等新型业态发展缓慢。农村土地流转在政策引导上没有破题,试点上没有形成机制模式,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农业经营规模发展;新型市场主体实力偏弱,联合不紧,服务能力不强;全市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县区,农民参与务工的机会较少,对土地依赖程度大,导致土地流转缓慢。
三是农技推广路径不畅,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技推广合力不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县镇农技推广队伍不够稳定,特别是村级科技信息传递“断线”的现象比较普遍。受经济条件制约,县镇财政用于科技推广资金有限,多元化科技推广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没有打通,农村乡土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优势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卖难和滞销现象时有发生。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脱节,无法分享产后加工、出售环节利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乏力。
四是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乏力,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亟待创新。农业的工业化程度较低。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种植业投入与产出比较效益低。果、畜等特色产业虽有较大发展,但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不力,没有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知名品牌及深加工企业较少、设备工艺落后,加工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增值程度低。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等问题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总要求,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基本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战略任务,以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为发展目标,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完善五个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科技创新体系、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生产到消费的全程安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力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进展,在新农村建设上打开新局面,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争取新突破,在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化农业上取得新成效。走出一条经济高效、技术密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具有宝鸡地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全市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坚持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要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着力破解规模过小的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优化配置土地等资源要素,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充分挖掘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潜力。要在农业科技上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放活农业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健全激励政策,推动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把农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在支持保护上创新,建立农业农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持总量只增不减。加大对农业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优先布局农民最急需的项目。
2.坚持协调发展。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既要注重农业农村内部协调发展,又要注重城乡工农之间协调发展,瞄准农业农村发展滞后领域和薄弱环节,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要把贫困地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战场,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区域内贫富差距。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好惠农政策,让农民放心进城、安心落户。
3.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要注重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容量相匹配,实现农业农村均衡发展。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趋利避害、变废为宝,提高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控,推进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
4.坚持开放发展。以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姿态来审视并确定新的发展战略。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优势“请进来”,立足农村资源优势,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在引进资金、技术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创新合作方式,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农业新技术、新经验、新模式。要抓住机遇“走出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关天经济区发展,推动宝鸡农产品走出去,扩大宝鸡农业的美誉度、农产品的竞争力。
5.坚持共享发展。全面小康是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小康,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攻坚所指。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广大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三)产业布局
根据宝鸡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用五到十年时间,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备的宝鸡现代农业产业带。结合宝鸡产业发展特点,地形地貌特色,突出优势、以点带面、推动全局、错位发展,解决我市经济发展的“米袋子、菜篮子”问题。
将农业产业空间重点布局在渭北现代农业产业带上,主要包括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等区县的渭北台塬区域。以发展生态、特色、规模型和品牌化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苹果、设施蔬菜和畜牧养殖等产业,建成若干特色农产品产业带,高端食品加工产业龙头。以太白、凤县为主体的秦岭山区,重点发展山区林业、优质杂粮、特色果品和设施蔬菜。
畜牧业:大力促进特色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保持奶山羊、奶牛、肉牛、肉羊、生猪、鸡等传统养殖业规模,通过增加科技投入逐步提升品质,把陇县建成西部生态乳都。同时,以凤县、太白等两县为重点,大力发展大鲵、土蜂养殖、野猪、梅花鹿、林麝和细鳞鲑等特种养殖,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粮食产业: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订单生产和精深加工业,推进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促进粮食转化增值。全市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稳定在145万吨以上。
果品生产: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扩大生产规模,调优品种结构,加快果品储藏、加工、流通业建设步伐,做大做强渭北塬区苹果、秦岭北麓猕猴桃和城镇近郊时令杂果三大水果产业带,建好南山西山花椒、关山、乔山核桃产业带。通过扩建生产基地、推广良种等措施,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蔬菜生产:合理布局,板块推进,强化技术,做响品牌,建设“川塬设施蔬菜、秦岭高山绿色有机蔬菜、区域特色蔬菜和农区大路菜”四大基地,保障城乡供应。
宝鸡市“十三五”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布局
粮 食 |
粮 食 | 重点建设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和扶风县4个省级粮食主产县,培育千阳、陇县、麟游等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粮食生产潜力县。 |
果 业 |
苹 果 | 重点建设陈仓、凤翔、岐山、扶风、陇县、千阳、凤县等县区。 |
猕猴桃 | 在秦岭北麓建设眉县、岐山、高新、扶风、渭滨等重点县区。 | |
时令水果 | 重点在扶风、眉县、渭滨、高新、金台、千阳、太白县发展樱桃、葡萄、桃、蓝莓等时令水果。 | |
畜 牧 业 |
生 猪 | 重点发展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凤县、陇县等县区。 |
奶 牛 | 重点发展千阳、陇县及东五县区。 | |
肉 牛 | 重点发展凤翔、岐山、陈仓、麟游等县区。 | |
羊 | 以千阳、陇县为重点发展奶山羊;以麟游、陈仓为重点发展肉羊。 | |
家 禽 | 重点发展陈仓、扶风、凤翔等县区。 | |
中 蜂 | 以太白、凤县、陇县、麟游、渭滨、陈仓区西山等为重点。 | |
蔬 菜 |
大中城市 供应区 |
重点建设陈仓、凤翔、岐山等设施大县。 |
县级城市 自给区 |
打造3个3万亩以上设施蔬菜重点县,重点支持年新建2000亩以上的川塬县区。 | |
露地蔬菜 | 重点建设扶风、太白、凤县、陇县等县区。 |
特色产业区域布局
中药材 | 在太白、凤县和西部山区建设中药材基地。 |
果 桑 | 以千阳县南寨、张家塬、柿沟等为重点,带动陇县和陈仓区西山等地区,发展“采茶、摘果、养蚕”新产业模式。 |
渔 业 | 在渭河沿岸发展池塘综合养殖,在城市郊区发展休闲渔业,在秦岭北麓发展微流冷水鱼类养殖、大鲵和秦岭细鳞鲑养护区,适度发展水库和网箱养殖。 |
花 卉 | 在千阳、麟游、陇县等发展造林绿化和经济苗木;在眉县、扶风发展园林绿化苗木;在金台、渭滨、陈仓等发展观赏苗木和时令花草;以省苗木中心为主发展高档盆花;在凤县、太白等发展球根花卉。 |
干杂果 | 建设以陇县、千阳、麟游、陈仓、岐山、凤翔、凤县等县区的核桃经济林基地;以凤县、陈仓为主的花椒经济林基地;以太白、渭滨、凤县为主的板栗经济林基地。 |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村经济发展要始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的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农民生活更加殷实;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努力把宝鸡建成全球最大苹果矮化自根砧苗木繁育基地、全国一流中早熟矮化苹果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绿色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和面向全国、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心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全市50%以上的村建成市级美丽乡村,稳定实现贫困对象“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具体目标:
——农产品供给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45万吨以上;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18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5万吨、18万吨、110万吨;果品面积230万亩,产量280万吨;奶牛存栏25万头,肉牛45万头,奶山羊50万只,肉羊50万只,年出栏生猪300万头,商品肉鸡5000万只;中蜂数量发展到50万群,蜂蜜产量1万吨。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农业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农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9%,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到1.7∶1。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拓展,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
——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比重持续提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1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1.6万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成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数达到26万户,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超过80%,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中蜂养殖为主,重点发展一批存栏50箱以上的适度规模养殖大户。
——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增加值达到307.11亿元,年均增长13.2%;转移农业劳动力54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达到16000元,年均增长11%左右。实现32.2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化肥、农药的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90%以上;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全面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生态良性发展,造林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加强精准扶贫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教、文化、卫生、体育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提升农村130万人的饮水安全保障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
宝鸡市“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 指 标 | 2015年 | 2020年 | 年均增长(%) |
---|---|---|---|---|
农 产 品 供 给 |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 498.35 | 500 | 0.07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149.65 | 145 | -0.6 | |
肉类总产量(万吨) | 18.5 | 35 | 13.6 | |
禽蛋总产量(万吨) | 7.6 | 18 | 18.8 | |
奶类总产量(万吨) | 66.2 | 110 | 10.7 | |
果品面积(万亩) | 193.6 | 230 | 3.5 | |
果品产量(万吨) | 166 | 280 | 11 | |
蔬菜面积(万亩) | 91.8 | 100 | 1.7 | |
蔬菜产量(万吨) | 163 | 180 | 2.0 | |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 | 96 | 98 | - | |
农业产 业结构 |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 34.6 | 50 | - |
农业 物质 技术 装备 条件 |
有效灌溉面积(万亩) | 229 | 235 | 0.5 |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569 | 0.585 | - | |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76 | 90 | - | |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 271.9 | 310 | 2.7 | |
农业 组织 方式 |
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家) | 2682 | 3000 | 2.3 |
实有入社农户(万户) | 8.67 | 13.86 | 9.8 | |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万个) | 0.2829 | 0.3 | 1.2 | |
带动农户数(万户) | 21 | 26 | 4.4 | |
农村 生态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5 | 99 | - |
森林覆盖率(%) | 55.26 | 56以上 | - | |
农村 社会 发展 |
农业增加值(亿元) | 165.13 | 307.11 | 13.2 |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 83 | 54 | -8.2 | |
城镇化率(%) | 49 | 60 | - | |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 【50.6】 | 【32.2】 | - | |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9511 | 16000 | 11左右 |
四、“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重点
结合“十三五”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及目前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我市“十三五”时期发展农村经济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并使其规模化,提高产业聚集度。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及优势特色产业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带动形成产业带,提高产业聚集度,发挥规模效益。
——提高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实施“粮袋子”工程建设,推进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和品质,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粮食高产技术推广应用,大幅提高粮食品种良种化率和高产技术推广面。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确保粮食总量平衡。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创建良种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基地,促进优势特色农业持续快速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建设,推进畜牧业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区域集聚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园区,建成西部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在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中,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生态农业,注重推广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健全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区域性交易中心,继续推进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启动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继续巩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工程”。加快发展“庄稼医院”、社区综合服务社、粮食流通服务综合体。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农村流通主体。健全基层农技综合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条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检测和防疫体系。加强种养业良种培育、选育、引育、推广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统一的农村经济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市、县、区各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确保场所、设备、人员、制度四到位。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要求组织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管理,加大农产品基地商标申报力度,推行无公害生产,加强种植大户规范的田间生产档案和生态养殖的“物联网”工程建设,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到实处。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农作物及畜禽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副产物综合利用3大科技,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加快建立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壮大良种产业。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制“四新”推广,推进良种、良法、良壤、良制和良机“五良”配套。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农业科技园区、粮食丰产、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创业和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6项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在通过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壮大基层农技力量的基础上,加强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类院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村技术人员提供更多交流培训的机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激励机制等方式,力求在“十三五”期末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瓶颈。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新农村示范镇建设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为重点,成片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新兴产业带。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在全省行业领先的企业。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机制完善、管理规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体化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鼓励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土地银行、“大园区、小业主”等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深入推进“两个带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合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并使其集团化、集群化发展,充分发挥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强化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并加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等新型业态。健全新型农民培训体系,充实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加快建设一批设备设施较完善、示范带动性较强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着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培训项目,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质量。全面深化校地合作,转变培训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特色效益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转移就业、农村服务业和农民创业“五业”农民培训,重点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创新培育机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于职业农民的培育事业中来,进一步规范培育内容、加强考核管理、提高培训效率。力求到“十三五”期末,使职业农民持证从业成为新常态。
(二)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强续建冯家山和引渭渠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继续实施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实现科学用水、生态用水。继续实施渭河治理工程,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中小河流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防御项目建设。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耕地地力建设,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突出抓好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生产机械化,鼓励平原地区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农业机械化,积极探索丘陵山区推进农业机械化新路子。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化服务组织,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加强机耕便民道路、农村提灌设施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鼓励、支持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研发和使用,加快淘汰高耗低效的老旧农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按照优化结构、提升品位、绿化美化、造林造景的思路,全面推进关中大地园林“八化”(城市森林化、城镇园林化、村庄林荫化、路渠林带化、农田林网化、河流湿地生态景观化、出入境口绿化美化、荒山荒坡全面绿化)建设和重点生态工程,打造升级版绿色宝鸡。构筑以“五带”(秦岭关山森林生态风景带、千山生态经济防护带、渭河沿岸生态景观带、千里绿色长廊景观带、渭河北坡森林屏障景观带)为骨架的陕西关中西部生态屏障。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实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移民。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气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体系,强化应急响应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实施现代农业气象保障工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工程,大力提升“三农”气象服务水平。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尽快完成现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实施主要江河堤防工程,继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能力。搞好重点河道整治,拓宽卡口断面,提高行洪能力。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完善水文基础设施和预警预报系统,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打造宝鸡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通过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以科技支撑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后盾,解决农产品卖难和滞销问题,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联接紧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宝鸡区域优势,打造具有宝鸡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为纽带,带动宝鸡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品牌在省内、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度,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带动现代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挖掘家庭经营增收潜力。启动实施农民收入促进计划。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两个带动”,以成片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引导农民围绕市场优化种养结构,推进标准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优势特色种养业。积极培育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扶持“农社(超)对接”等多形式、多途径的产销对接,推动农产品直接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开拓农产品境内外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山区要加快发展特色林产业和林业立体经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扶持乡村农家乐群体,大力发展与加工企业配套的农户家庭小型手工作坊。鼓励农民进入商贸流通领域,从事餐饮、娱乐、商品营销、运输服务,增加经营收入。
——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劳务产业发展潜力。优化培训结构,以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以及水库移民为重点对象,以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能型、创业型专项培训项目为重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巩固传统劳务品牌培训,每年培训农民工100万人。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力度,依托小城镇建设、农村资源综合开发建设,以及本地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用工需求,促进就地转移就业。结合乡村旅游、城郊餐饮和住宿等产业的发展,开展定向定岗培训,增加就近就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拓展农村存量劳动力尤其是妇女的就业空间。强化农民工就业服务,促进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障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增加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国家投入农民持续获利的有效形式。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对农户的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民有、民管、民受益的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资产转化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成为农民生产经营资本的多种途径,通过出租、入股等形式让农民获取更多财产性收益。支持、鼓励农户间的土地和林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种植大户和林业大户;引导和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参与现代农业建设。探索放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户宅基地使用权。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重点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修编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新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统筹推进产业发展、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突出抓好新村建设。坚持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新村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其他各项工作,提高推进工作的有序性和整体性水平。统筹考虑新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分类有序推进。整合叠加相关项目,结合重大工程建设,通过迁建、新建、改建、扩建和风貌改造等多种形式,建设现代宜居和谐新村。
——积极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充分考虑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带来的人口转移因素,充分利用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辐射带动作用,选择一批场镇周边的村,配套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较为齐全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体现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农村新型社区,探索发展城乡结合、拆迁安置、乡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提高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通乡、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断头路改造,启动建设现代新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连接线,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完善农村道路配套,继续实施农村危桥改造,大力推进养护体制改革,落实养护资金。加快乡镇和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基本形成布局合理、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管养到位的农村公路网。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大力提高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全面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积极培育小城镇主导产业。实施重点镇建设工程,因地制宜高标准发展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和商贸流通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小城镇就业和创业。
——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巩固普九成果,积极支持中职涉农专业发展,不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扩大广播影视在农村的有效覆盖,继续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广泛开展农村文体活动。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尽快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盖。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加快完善和推进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就业服务体系,极大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科学施用农药,搞好农膜回收利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合理控制畜禽养殖规模,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防治任务。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体系。推广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鼓励开展农村污水集中处理。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推进农村住宅节能和沼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型能源在农村的开发和利用,重点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建设,大力开展秸秆还田、作物基料、生物有机肥等循环利用。
(五)整体推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率先实现脱贫
集中有限资源和优势兵力,实施定向“喷灌”、定点“滴灌”,帮助贫困群众“换脑、增智、造血、夯基、融资”,最大限度地整合好、运用好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精准脱贫大决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改革思维谋化扶贫开发,以法治方式促进扶贫开发,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以连片实施“12356工程”:围绕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一个目标,做到开发式扶贫与救助扶贫两结合,开展专业、行业、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通过“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达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构建新型“滴灌”式“到人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在确保脱贫的同时,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推进扶贫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连片县和西部山区为主战场,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方略,扎实实施专项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移民搬迁、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贫困户能力建设、贫困户创业就业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外资扶贫和兜底扶贫等十大扶贫项目;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全力抓好贫困地区村级道路、饮水安全、电力保障、住房安全、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十项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片区规划实施。
——拓展社会扶贫领域,营造全社会关注贫困问题、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着力打造扶贫开发公共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扶贫氛围,努力形成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继续抓好中央部委定点扶贫、省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两联一包”扶贫、市级部门单位包村扶贫、企村结对扶助行动的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抓好扶贫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村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大力开展部门包村扶贫、企村结对扶贫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扶贫活动。实行扶贫开发制度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加快贫困群众脱贫步伐,实现贫困群众如期脱贫,同步迈进小康社会。
——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探索金融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扶贫开发的新途径,大力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延伸服务网点、加大信贷投放、强化金融服务、健全和完善金融扶贫机制,顺应金融规律“修渠引水”,为解决最贫困乡村、最贫困群体、最迫切问题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贫困地区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建立广泛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体系,加快贫困地区居民融入互联网的速度,推进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从而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利用光伏发电资金效益,在贫困地区继续探索“光伏村社”、“光伏大棚”等模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五、实施农村经济发展十大工程
紧紧抓住国家好的政策和发展机遇,围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提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实施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战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期间,实施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等10大工程178个项目,总投资1015亿元。
(一)基础设施推进工程。实施农村基础设施项目25个,总投资147亿元。建设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源工程、渠系工程,渭北旱腰带水利工程,千河、嘉陵江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川塬灌区配套与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加快县城和重点镇供排水项目建设,保障城乡生活、生产用水,形成生态用水氛围。
(二)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31个,总投资73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实施“粮袋子”、“菜篮子”工程,现代畜牧业提质增效工程。
(三)现代农业壮大工程。实施现代农业项目14个,总投资48亿元。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围绕特色产业建设一批生产、加工项目,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培育一批有带动效应、在省内和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四)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实施特色产业项目22个,总投资100亿元。打造具有宝鸡地域特色的粮、畜、果、菜精品品牌。
(五)园区示范引领工程。实施现代农业园区项目10个,总投资231亿元。加快陈仓、凤翔、岐山、扶风等县区优质粮、眉县猕猴桃、千阳县矮砧苹果、太白蔬菜等省级粮、畜、果、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
(六)民生保障改善工程。实施民生改善项目8个,总投资168亿元。以农村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天蓝、水碧、地绿的新乐土,建设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
(七)电子商务创新工程。实施农产品流通项目7个,总投资54亿元。实施“互联网+特色农产品项目”,依托国内淘宝网等大型电商交易平台,建设一批“淘宝村”、“淘宝镇”。建设宝鸡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县区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区域性的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和电商精品网店。
(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项目4个,总投资18亿元。加快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工程。依托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农村种养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性人才培养。依托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农村木匠、泥匠、电工、装饰工等人才培训。
(九)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实施公共服务体系项目16个,总投资8亿元。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改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体系、农村医疗、五保供养制度全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十)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41个,总投资168亿元。实施农村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抓好“三化一片林”生态家园建设及农村生态文明综合治理。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建立强有力的联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农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和督查,各区、县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和落实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具体任务;同时,加强领导小组办公机构的能力建设,使之能够承担起现代农业建设中相关业务工作。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责任落实、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规范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加强乡镇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探索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试点。
(二)政策保障。引导发挥价格政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的同时,注重培育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的实施环境。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中补贴政策落实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建立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保护耕地,确保产能。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破除农业发展的金融瓶颈。注重运用法治化的思维、方式和手段,强化“三农”工作,用法律共识、争取支持、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提升“三农”发展的法治化水平,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三)制度保障。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尽快在农村土地流转等政策上破题,形成新的机制模式,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的效益。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新机制的建立,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产业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推进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为模式的土地流转。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发展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立粮食生产激励机制,鼓励、扶持粮食生产大户,加大粮食生产者的资金扶持,提高全市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稳步提高单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与条件建设,建立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监测机制,加强信息公示与宣传。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农产品临时收储以及气象预警、防汛抗旱等制度运行机制。
(四)资金保障。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历史机遇,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落户我市。紧盯国家农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走向,及早掌握中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投资动向,积极争取中省资金支持。市县级财政要进一步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财政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新增财力安排要逐年增加对现代农业、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产业扶持的投入。加大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等。建立健全农村、农田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逐步改善农田排灌设施,加强农田耕地质量监控,提高耕地产能。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生产、农村教育、计划生育、农村交通、危房改造、合作医疗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发挥农村信用社作用,加大支农力度,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信贷资金保障。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构建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体系。不断增强信贷支农力度,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稳定大中型银行县域网点,拓展乡镇服务网络,适度提高农村地区网点覆盖水平。探索发展新型涉农金融机构,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服务功能。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解决资金困难,利用我市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招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带动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产品升级。积极探索股权投资、拨改股等新的支持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注重绩效、滚动发展、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向“三农”特别是农村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资现代农业。
(五)技术保障。按照“明确职能、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完善保障”的目标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健全市、县、镇、村、村民小组五级农技推广网络,力争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着力改善推广条件,创新推广机制,积极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类院校挂钩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升我市农技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合组织+农户”等模式,促进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高科学种养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紧紧围绕推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扩大农民群众培训需求的目的,结合区域主导产业提升和特色产业培育以及现代农业园区和农村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改善培训条件,不断提高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及乡村,使我市农民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六)监督机制。采取领导包抓工作机制,夯实任务,明确责任,努力解决在规划期间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点、热点问题,保障各个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保障农村经济有序发展。加强对规划期间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经费使用的检查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将重点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督查项目范围,对牵涉全局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项目,组织相关的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进行考察评估,保障各级建设工程和项目稳步推进。
附:宝鸡市“十三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表(附件请点击此处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