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导航

淮安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时间:2019-01-18 来源: 未知 点击次数: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淮政办发〔2012〕11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1〕127号)精神,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经济、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现就加快推进我市农村信息化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广农业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市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信息化建设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农村信息化设施和环境相对滞后、各种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且整合程度不足、应用系统网络重复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资金相对较少等问题,与农村和广大农民对信息技术、网络、产品以及涉农信息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针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进一步整合涉农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建立协调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信息化构建和谐新农村”为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探索、务实创新,以点带面、扎实推进”的原则,按照“广覆盖、多模式、重服务、求实效”的要求,以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共享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建设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各类适农信息产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增强农村信息服务功能,提高农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逐步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全面提升信息化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市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
――全市100%乡镇联通市—县级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
――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全面覆盖农村地区;所有行政村通光纤,所有自然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即“新三通”),乡镇、行政村家庭互联网完整接入能力分别达到20M、12M;
――农村家庭每百户拥有电脑数量超过50台、拥有电话量超过200部,宽带入户率达30%,有线电视入户率80%;
――50%的农村青壮劳力,80%的经营大户以及有条件的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涉农组织接受过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利用信息手段增收致富的能力显著加强;
――100%行政村建成符合“五个一”(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标准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
――基本建成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县(区)、乡镇和行政村;
――基本建立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和专兼职信息员队伍。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村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内容,要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县城、乡镇、中心村特别是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多种方式鼓励信息网络运营企业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同步规划并适度超前建设,构建一个适度、适用、高可靠、全覆盖的农村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农村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全覆盖。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村级“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要求,加快农村光缆建设与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纤进行政村、宽带进自然村,大幅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降低农村信息消费的门槛和价格,提高宽带普及率。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双向化广电网络,确保我市在“十二五”末实现省定“新三通”目标。采取政府补贴引导、农民自愿投入、社会赞助助推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民家庭个人和农村经济组织各类信息终端拥有率。推进小城镇、农村基础通信管线(杆线)、基站建设的统筹规划、合作建设、资源共享,减少重复投资。积极探索“三网融合”应用,开展“三网融合”试点,鼓励发展通过一个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个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跨网络业务与内容融合。
(二)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应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积极推广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PS)、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开发作物生长、畜禽水产养殖、滴灌等农业智能系统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栽培管理、病虫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改革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和种养殖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以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示范,提高农村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研发、制造、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快农村流通领域信息化改造,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包装、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的应用,重点推广应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促进农村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发展。开展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提升订单农业、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信息化管理水平。鼓励农民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拓展市场、自主经营、按需生产,开拓网络创业致富新路。推进农村旅游休闲业信息化,建设统一的旅游休闲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农村旅游休闲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农村种植养殖业休闲娱乐功能,探索开展基于种植场、养殖园等实体的远程、虚拟休闲娱乐活动。
(三)深化农村电子政务、电子村务应用
加快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市级电子政务向乡镇、行政村延伸,构建全市一体化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搭建一个低成本、优质高效、互联互通、资源整合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网络。按照 “集中、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完善市、县、乡三级网站体系,突出农业门户网站、行业专业网站和地方特色网站建设,建成 “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涉农网站体系,增强网站应用服务功能。
采取“统一规划、分级(市县)建设、四级(市县乡村)应用”的模式,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平台网络、机房、安全防护设备及专业人才队伍资源,充分整合涉农部门、电信运营企业相关网络信息资源,积极建设淮安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对外形成统一的综合平台门户,实现村级电子政务、村务公开、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信息、农村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管理、为农服务、“三农”咨询等涉农信息化服务,强化便民服务功能应用,重点提供便民信息发布和咨询服务,利用平台积极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增强农民参政议政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同时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采集、共享和交换维护机制,保障平台发挥信息服务和互动交流作用。
(四)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数字图书馆、网上文化馆、网上美术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院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农村文化生活手段的创新,推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用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信息产品,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制作农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视节目、电子出版物,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建立农村社区互动网页,促进农民信息交流。加快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积极推进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共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加强农民就业和农村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将劳动保障信息网延伸到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加快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卡(市民卡)的发放,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农村劳务信息系统,连通市、县、乡镇三级劳动力市场和国内知名人力资源网站(系统),将企业招工信息与农村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匹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建设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服务和管理系统,促进农村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建设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管理系统,推广农村低保对象管理、农村五保户管理、农村老年优待、在乡优抚安置对象管理等民政管理服务系统。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起市、县(区)、镇、村四级医疗卫生信息化网络。以农村卫生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工作,建设完善以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物管理、医疗保障和综合管理为内容的信息系统,与现行农村卫生业务管理相互辅佐。做好农村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系统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卫生单位的前哨监测作用。实施农村卫生信息化建设,强化政府对农村卫生服务的监管,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运行状态,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卫生行政管理“一点通”、医疗诊治“一站通”、远程会诊“一线通”、居民健康“一卡通”。加强农村卫生信息化专业队伍培养,积极开展面向农村的远程医学教育、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服务,到“十二五”末,农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活档)率达85%以上。根据全省统一要求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等信息系统。
(五)积极构建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点的建设。结合农村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逐步整合乡(镇)村各类专业信息点,建立统一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大力推广“三电合一”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新模式,充分利用电脑、电视、电话等现代传播媒体的综合优势,大力推广资费优惠的农业公益性服务电话“12316”,解决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普及行政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显示屏和无线喇叭。积极引导电信运营企业、各类信息内容提供商和软件企业开发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内容,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提供适用的信息服务。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促进报刊、信息栏、农业电视频道等传统媒体与农业门户网站、专业特色网站、呼叫中心、手机等现代媒介的互通融合和优势互补,实现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和信息传播的广覆盖。
打造县、镇、村三级信息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实施“农民上网工程”、“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工程”,采用集中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免费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六)深化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涉农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采集、加工分析、共享整合与应用服务机制,重点开发农产品价格、市场流通、农资生产流通、农业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政策、文教卫生、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资源。加强基础性、关键性涉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加强乡镇、行政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对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利用镇、行政村综合信息服务应用平台,集成提供本地各类涉农信息,帮助农民上网发布或获取相关信息资源。
建设专业性信息资源库与服务平台。以“金农工程”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为依托,健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测、质量安全监管、产品追溯等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地方结合各自产业特点,建立粮食、瓜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专业性信息资源与咨询服务平台,实现对重点农产品产业链全程管理和科技服务的信息化。完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及乡镇农业气象灾害自动监测、气象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防范预警、植物病虫害监测等业务系统和专家咨询服务体系,提高对农业生产环境监测预警的能力。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涉农信息资源开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电信运营企业、内容提供商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涉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涉农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或增值性开发利用,通过实时短信、在线咨询、视频点播等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信息服务。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同推进。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的市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市委组织部、农工部,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农委、财政局、水利局、科技局、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广局、粮食局、人口计生委、气象局、农科院、团市委、妇联等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济信息化委,具体负责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等重要事项,加强对全市农村信息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体系,承担当地农村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市级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二)示范引导,政策保障。培育省、市两级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树立可推广的典型示范。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带动农民共同致富。积极开展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和优秀信息服务员考核评选工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鼓励和资金补助。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扎口管理各级财政投资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建立科学的投资保障机制和效益评估体系,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政策,积极研究制定信息化支农、惠农的政策,特别是鼓励通信运营企业加快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涉农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国家在电信资费、频率资源、电信网码号和网络资源等方面向农村倾斜的优惠政策,为推进农村信息化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大投入,强化培训。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加大对农村信息化投入力度,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资金,建立科学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重点支持农村地区信息化应用。加快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通信运营商、软件供应商、设备制造商和信息服务提供商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支持质优价廉的信息终端和系统在农村的推广应用。组织开展新闻报道、展览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宣传信息技术在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展示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推广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进农村信息化培训,重点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和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队伍的培训,引导鼓励涉农信息技术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面向农村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员和信息技术人才的服务能力,促进农村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调动力量,广泛参与。各有关单位要充分发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相关专家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农村信息化的格局。扶持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咨询、监理和人才培训等信息服务体系。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低价位、易推广、简单实用的农村信息化应用相关产品,为农业、农村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积极支持有关涉农企业开展农村信息化服务。广泛调动各级人力资源,建立专家队伍,发挥专家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决策支持和服务指导作用。
(五)健全机制,加强考核。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建立岗位职责、联络沟通、检查督促、考评考核等规章制度,通过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形成有效的管理、监督、激励机制。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10月24日

详细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