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3-2030)的通知
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3-2030)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城南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3-2030)》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盐 城 市 人 民 政 府
2013年6月27日
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3-2030)
为深入实施沿海发展国家战略,全面落实江苏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加大市本级直接参与沿海开发的力度,打造江苏沿海新的增长极,盐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盐田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为高起点谋划盐田的开发利用,盐城市人民政府决定组织编制《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3-2030)》。
本次规划覆盖的面积约700平方公里,包括盐城市属灌东盐场、新滩盐场、射阳盐场,以及响水县养殖场、三圩盐场、头罾盐场、滨淮农场盐场、陈家港镇,滨海港经济区等区域。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2030年,2013—2015年为近期;2016—2020年为中期,2021—2030年为远期。
本次规划主要依据《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函〔2009〕83号)、《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发改地区〔2010〕1243号)、《盐城市沿海发展规划纲要》(盐政发〔2010〕134号)、《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盐政发〔2011〕90号)、《江苏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苏发〔2011〕16号)、《江苏省灌河岸线开发利用规划》,结合响水县、滨海县、射阳县沿海发展节点总体规划,《盐城港总体规划》中盐城港响水港区、滨海港区发展布局规划,以及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编制。
本规划重点突出三大任务:一是明确区域战略定位。立足盐城沿海和规划区域实际,体现国家战略、未来眼光和国际视野,突出特色和竞争力,为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扩大区域的影响力打下基础。二是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产业和重点发展领域,有效避免重复建设、产业雷同和资源浪费。在灌东、新滩盐场片区(以下简称新灌片区)规划研究招引百亿项目,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思路、方向和路径。在射阳盐场主要研究盐田复垦和生态建设。三是科学安排空间布局。对规划区域内的产业、港口、港城和重大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并对规划区域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安排。
本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盐城市实施盐田综合开发利用的指导性文件,是统筹实施规划区域内的港口、港产和港城联动开发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开发条件和重大意义
盐城市沿海盐田位于黄海之滨,毗邻港口,与东北亚国家隔海相望,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后备土地资源,也是淮河流域未来便捷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随着江苏沿海发展战略的实施,沿海地区综合交通框架全面拉开,以新灌片区为主体的规划区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开发的条件,并对进一步完善江苏沿海经济布局,带动淮河流域发展具有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开发条件
本次规划将以新滩、灌东片区为主体,包括响水县养殖场、三圩盐场、头罾盐场、陈家港镇、滨海港经济区所在约600平方公里的区域,称为新灌片区。将射阳盐场所在约100平方公里的区域,称为射阳片区。新灌片区毗邻滨海港区和响水港区,是临港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区域,发展潜力巨大,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区域。射阳片区地处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内,主要作为盐田复垦和生态涵养区。
1.现状分析
(1)市属盐田
A.新滩盐场。位于滨海县境内,北濒黄海,南邻滨淮农场,西靠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东近滨海港;面积约73平方公里,其中,27.1平方公里处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目前主要以原盐生产和海水养殖为主。
B.灌东盐场。位于响水县境内,灌河以东,黄海农场以北约148.6平方公里的区域。除去国家级珍禽保护区(试验区)内的约74.9平方公里,灌东盐场可利用面积约为73.7平方公里,其中三排干河以西约30平方公里土地,已与响水县沿海经济开发区共同开发建设,目前已形成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集群,另外,出让约7.1平方公里给东泰制盐,用于矿卤制盐。
C.射阳盐场。位于射阳县境内,紧邻黄沙港镇,面积约116.4平方公里,其中以海堤路为界,以东80.3平方公里仍位于国家珍禽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以西区域为盐城市万顷良田项目建设工程的重要承载区,目前盐场正在实施万顷良田一期约10.5平方公里的复垦,场内约有海淡水养殖面积66.7平方公里(10万亩)。
D.其他盐田。除市属三大盐场外,规划区内的其他盐田大部分隶属于响水县,其中包括响水三圩盐场,面积约43.1平方公里,响水养殖场约28.7平方公里,头罾盐场约13.4平方公里。另外,头罾盐场北部约6.7平方公里的滨淮农场盐场也在本规划片区范围内。目前,除响水沿海经济开发区外,响水县其他盐田皆以养殖和晒盐为主,经济效益极低。
(2)岸线资源
规划区内拥有灌河、中山河等内河岸线和50余公里的海岸线,为临港工业、城镇生活、港口开发和风景旅游开发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A.响水港区:目前,规划片区内灌河可利用岸线约有2.28千米,目前灌河岸线的综合开发利用正在积极推进。且灌河为天然潮汐河,灌河常年稳定水深和过水断面的潮流动力变化不大,河床断面和深槽、浅滩位置基本稳定。灌河口拥有深水岸线10公里,整治拦门沙后,燕尾港、堆沟港和陈家港可建万吨级以上内河泊位,为片区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航运开发基础。
B.滨海港区:滨海港区内可利用岸线约1.86平方公里,其中,滨海港拥有深水岸线8.5千米,为江苏海岸-10米和-15米等深线离岸最近岸段。
2.发展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规划区位于江苏沿海中部,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都市圈,通过淮河入海水道与淮河流域相连,滨海港区是江苏省距离日韩最近的港口。独特的区位条件,有利于本区域对接日韩国际合作,承接长三角辐射,带动沿淮地区合作发展,打造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门户。新灌片区的交通条件较好,横向有S326、S327,纵向有S226、临海高等级公路等主干交通公路,并将规划建设S337、滨淮高速、盐连铁路支线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可通过沿海高速公路、京沪高速等南北干线,实现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便捷通连。河海联运具有巨大潜力,灌河、中山河以及淮河三大水道为新灌片区的开发创造了便利的河海联运条件。淮河入海水道升级为航道正在论证中,有望成为沿淮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
(2)土地资源优势。本区域拥有江苏沿海面积最大的未开发的建设用地资源。新灌片区约600平方公里,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约占200平方公里,实际可开发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其中,尚未进行开发的区域约3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新滩盐场、滨淮农场、灌东盐场、灌东农场、响水养殖场、三圩盐场和头罾盐场。本区域拥有盐田、滩涂、海洋、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资源,水系发达,拥有灌河、浦港河、中山河、翻身河等多条水系,风能、地热、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非常丰富。
(3)港口岸线优势。新灌片区具有良好的临港条件,拥有盐城市近1/3的海岸线。滨海港区是江苏省沿海难得的天然深水良港,-15米等深线距岸最近为4.3公里。预计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2014年将开港通航,远期将规划建设30万吨级原油码头和20万吨级散货码头,有望建设成为江苏省新的亿吨级深水大港。响水港区是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正在申请国家一类口岸,灌河口拥有深水岸线10公里,整治拦门沙后,响水港区可建万吨级以上沿海泊位。灌河口外10公里沿海岸线建港论证工作已启动。规划到2030年拥有千吨级至5万吨级各类码头泊位40个(含造船舾装码头泊位),港口通过能力达5000万吨。
(4)产业配套优势。新灌片区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项目支撑。响水沿海经济区已吸引了电力能源、船舶制造和配套产业、造纸和铸造冶炼项目入驻,主要集中在S326两侧区域。紧邻新滩盐场的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已形成了医药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为主导的化工产业集群,2011年园区企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以上,是滨海县最重要的产业载体。滨海港经济区吸引了储备煤中心、清洁煤电、风电以及LNG等项目入驻。这些已建、在建项目和园区对新灌片区的主导产业选择和集聚发展有积极作用。
3.制约因素
(1)服务配套功能不强。新灌片区港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配套功能还较弱。陈家港港城以陈家港镇为依托,规划面积11.3 km2,定位为响水经济中心和县城副中心,预计容纳10万人,目前已积聚2万人口。但灌东盐场面积较大,且东西向较长,规划建设中的陈家港港城,在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配套方面,难以实现全覆盖,需要创新城镇配套模式,分散规划就近服务的工业邻里中心。滨海港城以滨海港镇为依托,规划面积40km2,预计容纳30万人,定位为滨海县域副中心、新型港口工业城市。目前滨海港城的配套服务能力还很弱,加之滨海港城距离港口和新滩盐场的距离较远,交通组织不便,需要在新滩盐场或港口附近考虑规划布局工业邻里中心,承担新滩片区建设所需的配套服务功能。
(2)环境资源压力较大。保护区范围调整为盐田综合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但区域内还保有大面积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环境容量受到一定限制。同时,虽然规划区处于沿海区域,但淡水资源并不丰富。因此,盐田的开发,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并采取有效途径增加淡水资源。
(3)人力资源不足。新灌片区近600平方公里,无论是港口发展,还是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资源。目前新灌片区现有人口不足5万人,城镇化相对滞后,缺乏集聚人口所需条件。因此,新灌片区的产业发展,不宜招引劳动密集型的项目,而应结合临港临海,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积极招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大项目,发展大产业,并在今后的开发中,有效解决好大规模劳动力集聚和中高端人才资源引进的问题。
(4)开发体制亟待构建。规划区域的历史情况、土地权属和利益关系复杂,严重制约了开发进程。受县域经济实力制约,滨海港区和响水港区刚刚进入航道码头建设阶段,港口优势还未能有效发挥。盐田的综合开发与港口、港城建设不配套,市县合力尚未形成,港产城联动发展的效应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二)机遇与挑战
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拥有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优势,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
1.江苏沿海发展国家规划实施带来的机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使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极和多个节点得到了快速发展。沿海大交通枢纽、大通道建设,为规划区加强与沿海其它区域的联系创造了便捷的交通条件;沿海能源、海工、石化、钢铁、汽车和船舶等大项目为规划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化工产业基础和上游原料、下游市场支撑。国内外投资对江苏沿海地区的持续关注,则将为新灌片区的招商引资和市场宣传提供强大助力。
2.淮河经济带开发带来的机遇。淮河经济带涉及5省181个县(市),1.8亿人口,拥有铁矿、煤炭、盐、碱等丰富的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近几年淮河流域一体化发展诉求强烈,从2008年的《淮河流域区域战略合作共同发展盱眙宣言》,到2013年出台的《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经济带开发有望上升为国家战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将沟通京杭大运河和通榆河两大水运通道,为安徽两淮、河南、江苏苏北等地区出海提供最经济的出海通道。以信阳、蚌埠、淮安为三核,滨海港区为出海门户的淮河经济带的崛起,将为拥有淮河出海通道优势和深水大港优势的新灌片区打开广阔的战略空间,并有望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2010年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江苏苏北地区整体纳入长三角经济圈,将其定位为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能源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近几年来,区域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和优化配置,上海、苏南、浙北等核心区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受长江水道保护和生态环保压力的影响,江苏沿江地区重化工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转移。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将为长三角产业转移提供新的合作平台。
4.国际国内生产力布局调整带来的机遇。从国内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压力,将促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中西部内陆地区矿产资源萎缩,以及国际市场基于成本的竞争愈发激烈,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加工型和出口导向型企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力量驱使下,加速向沿海地区,尤其是既具有沿海区位、港口条件,又具有成本优势、环境容量的苏北沿海区域转移。从国际看,基于进口替代机会和庞大的市场需求,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的热情依然高涨,我国的进口替代产业发展潜力非常巨大。这将是新灌片区发挥区位、土地和港口优势,谋划推动资源进口加工型和出口导向型的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机遇。
5.盐田综合开发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也面临一些压力和挑战:毗邻国家级保护区,生态环境比较敏感;沿海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形成,水资源压力较大;产业集聚度不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盐田开发起步较晚,周边区域竞争压力较大;港口港城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需要加快完善;整体发展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此外,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也在加大。
(三)重大意义
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对于完善江苏省沿海经济布局,加速盐城经济崛起,促进国家规划“三极一带多极点”战略布局的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沿海产业布局,打造江苏沿海的金腰带。新灌片区开发,随着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已从经济发展的末梢转变为沿海开发的一线阵地,具备承载现代产业发展的巨大优势和潜力,并与徐圩新区、南通的通州湾滨海新区成为江苏沿海开发的主战场,共同打造江苏沿海美丽的金腰带。
2.有利于集聚发展要素,锻造盐城北部发展的火车头。新灌片区统一规划,联动开发,将有利于从市级层面更高层次地整合港口、土地资源,更大力度地促进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发展,加快盐城北部地区发展步伐,形成市、县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3.有利于深水大港建设,助力淮河经济带崛起。新灌片区建设,将有效发挥深水良港和盐田优势,增强沿淮地区间煤炭、化工原料、建材、农副产品等资源高效流通和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为淮河流域发展提供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同时,依托淮河流域广阔的腹地,加快亿吨大港建设,为淮河流域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合作提供广阔空间,助力淮河经济带崛起。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遵循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充分发挥区位独特、深水港口、盐田的比较优势,以滨海深水大港建设为突破口,以新灌片区建设为主阵地,以临港产业发展为着力点,按照“三港联动、三产融合、三生协调”的发展思路,科学安排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规划大载体、建设大港口、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产业、配套大港城,促进盐城北部区域经济高水平崛起,打造江苏沿海新的增长极,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区。
2.发展原则
(1)环保优先、可持续发展。秉持生态优先、环保第一理念,鼓励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打造节约化、再利用、循环型、可持续生态产业链,杜绝严重环境破坏事件;积极发展有机盐土农业,建立生态屏障,进行区域生态足迹补偿;规划建设生态设施工程,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和养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2)着眼长远、高起点发展。充分挖掘独特区位和深水大港的战略价值,坚持高起点定位,高目标追求,高标准建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体现国家战略、国际视野和未来眼光,确保不留历史遗憾。
(3)开放合作、融合型发展。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扩大对江苏沿海、长三角核心区、沿淮地区开放合作,实行错位竞争,互补发展,走融合型发展之路。
(4)改革创新、跨越式发展。坚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突破,不断消解观念约束,创新开发推进体制机制,实现速度与效率并重,重点突出和全局发展平衡,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和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二)总体定位
立足沿海,融入长三角,服务淮河流域及中西部地区,面向东北亚,建设盐城市北部重要的现代化新型临港工业新区、江苏沿海高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淮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形成江苏沿海新的增长极,服务、示范和带动淮河流域综合开发和淮河经济带的崛起。
1.现代化新型临港工业新区。充分发挥滨海港区深水贴岸的天然良港优势和响水港区河海联运优势,加快滨海港区港口工程建设和开港运营,加速推进响水港区整合和升级,迅速将临港优势转化为低成本物流优势,大规模、高层次推进新灌片区工业园区开发,集聚发展“临港型、基地型和循环型”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的配套需求,推进陈家港港城和滨海港城建设,实现“以港兴工、以工兴城”,“三港”联动发展,打造“现代化港口引领、新型临港工业主导、生态型港城支撑”的现代化新型临港工业新区。
2.高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积极招引和依托高科技循环经济大项目,发展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现产业耦合发展,园区“零排放”发展。坚持科技引领,主动对接国内外高科技研究机构和企业,鼓励清洁能源、分布式能源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及利用等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打造科技特色鲜明、能源高效利用、产业内外循环、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组团布局的高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实现经济生产和环境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3.淮河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以带动沿淮地区发展,助力淮河经济带崛起,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为目标,遵循“开发先行,开放试验”理念,积极推动滨海港区深水大港和淮河入海水道升级航道工程建设,打造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门户和对外开放窗口。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壮大自身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积极申请改革开放政策试验试点,创新合作开发体制机制,强化对淮河沿线地区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增强对淮河流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发展目标
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是:建设“生态优先、港口引领、工业主导、交通支撑、城镇配套”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江苏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淮河经济带开放合作的门户区。
规划分三个阶段推进:
1.起步期(2013-2015年)。重点实施新滩20平方公里、灌东26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和港口发展,建设中山河绿化景观带、临海高等级公路绿化景观带“一横一纵”两大生态屏障,推进射阳盐场土地复垦。到2015年,规划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00亿元,射阳盐场完成10.5平方公里的土地复垦。滨海港区完成航道、煤码头、公用码头、火电、LNG等项目建设,港口开港运营,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滨海港城和陈家港港城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功能。响水港区岸线和港口资源实现整合发展,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
2.发展期(2016-2020年)。重点完成灌东起步区、新滩起步区的开发,并向南沿临海高等级公路扩区发展。配合淮河入海水道航道升级工程,加快推进滨海港区深水大港的建设。到2020年,规划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超1000亿元,以港口物流业为主导的服务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商贸物流功能初步形成,射阳盐场完成17.8平方公里的土地复垦。滨海港区完成10万吨级码头建设,开工建设20万吨原油码头,货物吞吐能力达到7000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万只标箱。响水港区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陈家港港城和滨海港城分别实现5万和10万人口集聚,滨海港城初步形成服务淮河经济带的商务商贸功能。实施废黄河故道湿地生态开发、生态林和有机盐土农业等生态修复工程。
3.加速期(2021-2030年)。全面推进规划区开发建设,完成滨海港区30万吨深水码头及两大港城建设。到2030年,规划区实现工业开票销售5000亿元,射阳盐场完成全部复垦任务。响水港区货物吞吐量超过5000万吨;滨海港20万吨原油码头初具规模,吞吐量超过1.5亿吨,集装箱达到50万只标箱。陈家港港城和滨海港城城市功能进一步健全,分别实现8万和20万人口集聚,滨海港区及滨海港城服务淮河流域及中西部地区的能力较为完善。保护区、湿地、水库等生态旅游价值开始体现,基本建成生态型园区、生态型产业、生态型城市有机融合的生态新区。
三、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
规划主要根据本区域的发展条件,对盐田的科学利用、盐田与产业之间、产业与港口之间、城市与园区之间、以及园区与生态保护区之间等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引导,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和可持续发展。
遵循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理念,规划以黄海农场、滨淮农场和黄海为外围生态拓展背景,盐田、湿地、农田、水面为生态基地,水系及绿化为生态廊道,形成工业园区、港口、港城组团布局、点轴式发展的总体格局。
(一)新灌片区功能分区
1.空间发展策略
本片区功能分区总体按照“港口带动、轴线延伸、循环组团、生态优先”要求进行空间布局,重点突出基础设施带动,注重生态环保安全,体现港产城协调发展的要求,确定空间发展策略。
(1)港口带动、轴线延伸。突出港口建设在片区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着力发挥滨海港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功能布局围绕港口,沿两个产业轴线展开,整合基地内各个空间单元。
(2)三港联动、空间整合。结合滨海港区和响水港区建设,形成滨海和响水两大港产城融合体,港口、产业和城市功能区呈三角形布局,互为犄角,互为支撑。围绕港产城联动发展,在产业集聚、道路交通、仓储物流、配套服务、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有序布局。
(3)分层布局、循环组团。依据产业对港口的依赖程度,从资源初加工、深加工到装备制造产业,从两个港区向片区中间分层布局。依据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分层布局重化工、轻污染型产业,近生活区域布局环境友好型产业。规划一批产业集聚区,形成循环经济组团布局。
(4)生态优先、持续发展。规划布局两大生态保护区,多条绿化廊道,生态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型临港产业新城。规划一定的发展备用地,留下弹性发展空间;远期考虑向黄海农场、滨淮农场拓展的可能性,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2.功能分区规划
在新灌片区规划形成“一核两轴三片区四组团”的空间结构。
一核:即滨海港区。依托滨海港区良好的深水大港条件,立足盐城,服务江苏及淮河流域,面向东北亚及全球,建设亿吨大港。滨海港区的建设,将本片区从江苏省的交通末梢提升为区域的重要出海门户和交通节点,将为本片区的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历史性发展机遇。
两轴:即交通功能发展轴和产业功能发展轴。交通功能发展轴为沿临海高等级公路发展轴,该轴线延伸也是江苏省沿海开发的主要发展轴。沿该轴线两侧各预留100米绿化廊道,作为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廊道和重要生态屏障。
产业功能发展轴为沿规划的联港大道发展轴,该轴线串联起滨海港区和响水港区两大港区,新滩产业功能片区、灌东产业功能片区和生态功能片区三大片区。联港大道是本区域内部最重要的东西向道路,也是本区域内部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廊道,该轴线两侧预留50-100米绿化廊道。
三片区:即新滩产业功能片区、灌东产业功能片区和生态功能片区三大片区。三大片区是本区域主要功能承载区。新滩产业功能片区主要以新滩盐场的盐田综合开发利用为主,形成以临港工业为特色,循环产业为目标的工业集中片区。灌东产业功能片区主要以灌东盐场、响水县养殖场、响水三圩盐场、响水头罾盐场的盐田综合开发利用为主,形成以临港工业为特色,循环产业为目标的工业集中片区。生态功能片区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范围内,主要以生态涵养、生态修复、旅游开发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
四组团:即响水港区组团、陈家港港城组团、滨海港城组团、滨海旅游服务组团。其中陈家港港城组团和滨海港城组团是本片区建设现代化新型临港产业城市的主功能区,主要发展居住休闲、金融商贸、行政商务、旅游服务等。陈家港-灌东组团依托响水港区国家一类口岸(申报中),利用灌河沿岸和灌河以南10公里沿海岸线,规划预留和发展港口及仓储物流等。滨海旅游服务组团充分利用区域内优质岸线资源,黄河废故道自然历史遗迹及自然生态资源,融入盐田文化、淮河文化,通过生态环境塑造及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提升区域的投资吸引力。
(二)射阳片区功能分区
1.空间发展策略
由于本片区大部分位于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内,规划提出的发展空间应注重生态保护的要求,同时依托良好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协调发展相关产业。
(1)保护优先、修复生态。位于缓冲区内现有的农业和养殖业应该逐步退出,以生态修复和生态涵养为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环境品质。
(2)三产联动、整合空间。缓冲区以外部分以农田复垦为主,退盐转农,发展现代农业,并依托临海高等级公路和周边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结合缓冲区修复和场部服务区的建设,适度发展生态旅游。
2.功能分区规划
在射阳片区规划形成“一带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带:即沿海堤公路功能发展带,该发展带向北至黄沙港镇区和射阳港,向南至盐城市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
三区:以海堤公路和临海高等级公路为界限,分为农田复垦区、生产服务区和生态修复区。其中农田复垦区已经调出自然保护区,是农田复垦的主要空间,面积约28.4平方公里。生产服务区面积约7.7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区(面积约3.9平方公里)、综合服务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和发展预留区(面积约2.6平方公里)三部分。生态修复区位于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该区以生态涵养、生态修复为主,面积约80.3平方公里。
(三) 用地布局规划
1.用地布局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工业区的用地布局按照生态优先原则,以预留带状绿化隔离带、大面积农田、湿地和盐田等作为主要生态屏障,进行用地细分。在用地细分中,结合水系等预留工业地块内的绿色斑点,起到微气候改良作用,优先考虑作为工业邻里中心的选址。同时,综合考虑环境容量、工业区与城市的关系等因素,进行居住组团的选址。
(2)方便生产协作原则。以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和资源节约、成本节省为目标,用地布局有利于产业间横向和上下游合作,体现产业与港口、岸线、物流仓储的协作关系。
(3)弹性发展原则。预留发展空间和绿化生态屏障,保障本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考虑未来大产业的布局,按照3至5公里的间距布置骨干路网,并预留重大基础设施发展空间。
(4)节约集约利用原则。在保障经济发展必要用地需求的基础上,尽量压缩建设用地需求,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对于预留发展用地、大面积生态隔离和生态廊道预留需要,可以结合景观塑造,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或旅游业等。
2.新灌片区用地布局
鼓励工业园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工业用地紧凑布局,引导成片成组团开发的,控制摊大饼式开发。发展备用地近期作为生态用地,主要是预留作为不可预见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工业园区需要的一些静脉产业用地的发展空间。规划工业用地面积约128.9平方公里。
除了两大港城作为主要的生活用地,在工业园区内按一定比例匹配综合用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配套服务区,解决工业园区住宿、医疗、教育、娱乐等生活配套问题。支持工业园区建立以特色产业为依托的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及各类生产性服务机构。规划港城及综合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约30.9平方公里。
规划大片的生态用地,包括水域、湿地、盐田、农田、防护绿地和公共绿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绿化系统。规划生态用地面积约213.6平方公里。
(1)工业用地。本片区工业用地总体布局按照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与干扰原则,选择近海布局环境容量较大的三类工业用地,选择沿临海高等级公路且靠近城市一侧布局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二类工业用地。
(2)港城及综合服务设施用地。规划以滨海港城、陈家港港城建设为核心,以工业邻里中心(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为配套,打造服务港口和临港工业区的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配套居住区。港城主要发展居住休闲、金融商贸、行政商务、旅游服务等。工业邻里中心是港城功能的延伸和辅助,通过商业和公共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满足工业区职工的日常生活需要,促进工业园区发展。部分工业邻里中心规划居住、旅游服务功能和工业辅料交易服务功能等。
(3)生态及绿化用地。规划在工业片区和港城之间,工业片区中心,工业邻里中心等节点,结合水系,布局生态及绿化用地,打造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型城市。
(4)港口码头用地。突出港口岸线和港口码头的重要性,除特殊需要如船舶、大型海工装备需要占用岸线资源外,沿港口主要控制为港口及码头用地。
(5)仓储用地。除港口码头外,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发挥航道、铁路、公路的联运优势,结合航道、公路及骨干道路、铁路等规划集中仓储物流用地。
(6)市政设施用地。规划变电站、水厂、污水处理厂用地,满足本片区发展需要。规划的市政设施绿地作为市政基础设施未来发展的空间;市政设施廊道,即规划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作为市政管线的主要廊道;预留的发展备用地作为市政设施发展用地。
(7)湿地和农业综合开发用地。主要指响水县和滨海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范围用地,不包括属于盐场范围外侧的滩涂湿地。以保持或优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为目标,进行湿地绿化建设;以改造提升现有的养殖业和盐业为目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和生态观光旅游业。
(8)发展备用地。因为规划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规划选择近期发展受限制或发展条件不够成熟的用地作为预留发展备用地。
(9)水域及其他用地。整理水系,使得规划区的河流、水面、渠系等成为发展的航道、景观的要素、产业的载体、生态的屏障和安全的保障。规划北疏港航道和开辟南疏港航道。规划在滨海港城东南侧废黄河故道上建设平原淡水水库,作为滨海港城主要生活饮用水源,按照生活水源地标准划定保护区范围。规划在灌东盐场范围内的8-1水库和9-1水库的基础上建设平原淡水水库,作为主要工业用淡水的补充水源,并发挥防洪蓄洪和生态景观的功能。
3.射阳片区用地布局
(1)农林用地。按照盐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射阳盐场部分盐田将成为农业复垦区。规划农林用地位于海堤公路以西部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
(2)生态用地。结合水库和现状条件,规划设置生态用地,其主要功能是生态涵养和环境修复。
生态用地主要位于缓冲区内。近期缓冲区内的农业和养殖业难以退出的以提升为主。远期缓冲区内的农业和养殖业逐步退出,以生态修复和生态涵养为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环境品质。
(3)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结合黄沙港镇镇区,规划在利民河南畔、临海高等级公路东侧和海堤公路西侧布置安置居住用地。在原盐场场部适当保留部分用地作为服务设施用地。
(4)一类工业用地。利用沿海高等级公路的良好交通条件,在规划区中南部,综合服务区(现状场部)西侧,布置一类工业用地,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5)仓储用地。结合工业用地集中布置仓储物流用地。
(6)发展备用地。考虑规划及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在规划工业用地西侧和南侧规划预留发展备用地。
(7)水域及其他用地。整理水系,使得规划区的河流、水面、渠系等成为景观的要素、产业的载体、生态的屏障和安全的保障。
四、 产业体系和发展规划
根据规划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状况和周边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分工,扬长优势、突出重点,环境优先、生态发展,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规划发展以新型临港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高效农业为补充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
(一)新型临港工业
1.发展思路
(1)坚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顺应我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趋势,利用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后发区域,临海临港和环境容量较大的优势,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机遇,突破传统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发展产业链高端环节,规划技术攻关与产业升级路径,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2)坚持以百亿项目、千亿集群为目标招引临港大项目。用足优势,规避短板,针对大规模配套缺失、劳动力资源相对不足和土地资源丰富、港口优势明显等特点,准确定位、精准招商,大力招引百亿级大项目,培育千亿级大产业,重点招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且对港口较为依赖的大进大出型临港大项目。
(3)坚持与长三角、江苏沿海和淮河流域地区协同错位、融合发展。依托盐城市较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向沿海的产业转移项目,同时注意与江苏沿海其它区域产业错位协同。通过产业项目集聚,努力建立并不断强化与淮河流域资源加工型、出口导向型产业的产业链合作关系。
(4)坚持生态企业、生态产业与生态园区建设相结合。紧紧围绕“高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的发展定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鼓励研发、推广和应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新技术和新工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企业、生态产业、生态园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
2.新型临港工业产业体系规划
发挥滨海港区深水大港优势,突出响水港区河海联运特色,充分利用区位条件,高效使用土地资源,在新灌片区规划“产业门类集中、细分领域清晰、产业规模巨大、产业层次较高、产业耦合关联”的现代化新型临港工业体系,主要为基础型的能源电力产业、支柱型的新材料产业和主导型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1)能源电力产业。以现有能源电力项目为基础,顺应能源电力项目向沿海布局的趋势,加快发展以煤炭、天然气为主,新能源发电为辅的能源电力产业,配套发展新能源淡化海水产业,推动煤电水盐一体化发展。
(2)新材料产业。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空间,依托灌东、新滩片区及周边地区油、煤、盐化工和冶金产业基础,盐城及周边地区汽车、纺织、建材等产业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紧抓新材料技术革命和进口替代机遇,大力发展高新化工材料、高新金属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
(3)先进装备制造业。紧抓装备制造产业转移机遇,顺应大重型装备向沿海布局的发展趋势,依托规划区及周边产业基础,与新灌片区自身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相协同,以大型机械基础件、大型金属加工类、大型锻造冲压设备项目为切入点,以高端装备制造为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现代航空装备、清洁能源装备、新型电力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
3.建设新型能源电力产业基地
(1)发展定位。立足规划区LNG、甲醇制烯烃、储配煤中心等能源电力项目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资源优势,围绕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积极拓展产业链,加大资源就地转化力度。以煤炭、天然气供应为基础,延伸发展以甲醇汽油、汽车燃气为主的新型能源;以清洁煤电、燃气蒸汽发电、新能源发电为主的新型电力;推动能源电力与海水淡化一体化发展,申请大型工业企业电力直供试点,建设江苏沿海最重要的新型能源电力产业基地。
(2)重点领域。在煤电一体化领域,以煤码头、5000万吨/年煤储配中心、4×400MW清洁煤发电项目以及4×1200MW火电等项目为依托,发展甲醇汽油、二甲醚汽油产业;依托能源电力项目,满足不断增加的淡水需求,大力发展海水淡化项目,构建煤电水盐一体化产业链。在LNG综合应用领域,以中海油为依托,加快建设300万吨/年LNG接收站、328公里输气管道以及8×350MW燃气-蒸汽联循环发电项目;抓住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契机,大力发展汽车燃气、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电、冷能利用等产业,实现LNG的综合利用。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利用风能资源,加快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利用光伏资源,抢抓国家鼓励发展光伏电站消化国内光伏产能的契机,积极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利用周边生物质能源,合理布局生物质能发电项目,降低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水平。
(3)建设策略。依托国华电厂、中电投、中海油、大唐风电等项目,结合不断增长的大型工业项目大用电量需求,积极申请和争取电力直购试点,支持高能耗企业与电力企业直接合作,提高电力综合利用效率,打造电力供应特色和成本优势。以煤、LNG为源头,积极延伸产业链,重点招引甲醇汽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加速推动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型能源电力项目集聚发展。积极招引海水淡化项目,构建煤电水盐一体化产业链。
(4)发展目标。到2015年,电力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财税贡献5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财税贡献15亿元,到203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财税贡献50亿元。
4.建设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基地
(1)发展定位。立足规划区及周边地区金属冶炼及化工产业基础,发挥港口优势,围绕高新金属材料、高新化工材料及新型建材三个产业,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工艺技术与设备,规划多个生态化、专业化工业园区,搭建公共技术平台和高等级研发测试中心,建设国家级高科技新材料产业基地。
(2)重点领域。高新金属材料领域,主要发展镍合金、铜合金和铝合金新材料。镍合金新材料重点发展镍含量大于20%的高镍铁合金冶炼,核电用钢、超临界火电用钢、高性能汽车钢、轨交用钢等不锈钢材料,热冷轧不锈钢管材、大型铸锻件等不锈钢精深加工产品,以及镍基高温合金、镍基耐磨、耐蚀合金等尖端新材料。铜合金新材料重点发展面向电力、建筑、家电等产业的铜线材、铜漆包线、铜管材、低氧铜杆等新材料,面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高品质铜板带箔材、铜锌合金、铜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铝合金新材料重点发展建筑节能铝型材,汽车、航空装备用高性能铝板材、型材、精密铸锻件,以及高强铝合金、铝基复合材料等。高新化工材料领域,主要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橡胶等高新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重点发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应用范围较广的通用工程塑料新材料及其中上游主要精细化工品,包括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酯(主要是PBT)及聚苯醚(PPO),己二腈、丙烯腈、苯酚/丙酮、双酚A、乙二醇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有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以及中上游主要精细化工品,包括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对位芳纶复合基材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丙烯腈、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特种橡胶重点发展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等行业的特种橡胶,以及中上游主要精细化工品,包括丁基橡胶(IIR)、丁腈橡胶(NBR)、溶聚丁苯橡胶、异戊橡胶、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TPU)、氯化聚乙烯橡胶、己二酸、丁二醇、环氧丙烷等。新型建材领域,主要发展节能建材和循环型建材。其中节能建材积极发展聚氨酯泡沫、石膏板等轻质保温墙体及塑钢门窗、隔热断桥铝型材等节能建材产业;大力发展建筑墙体砌块、大型钢结构件、光伏屋顶等建筑预制件。循环型建材主要利用冶金、化工、电力等高能耗产业的工业废渣及建筑垃圾,重点发展孔洞率高、保温性能好的非粘土模数多孔砖、空心砖、混凝土制品等墙体材料以及综合利用石粉、硅砂、木屑等废料,发展人造石材、木塑等产业。
(3)建设策略。一是大力气招引大项目,以大进大出型资源加工项目,如铜冶炼、铝合金加工等为招商重点,准确定位、精准分析,提高招商成功率。二是大手笔规划大载体,规划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镍基合金循环经济产业园、精铜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园、黄海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型煤化工产业园等5个专业化园区,以生态工业园模式贯彻循环经济理念。三是大投入搭建大平台,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搭建公共技术平台,研发中试平台、投融资平台、创投服务中心、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展览展示交易中心等功能平台,为科研、中试、产业化各阶段提供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共享、科技合作交流、融资融物、咨询培训、展览展示等服务。
(4)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地新材料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财税贡献10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财税贡献50亿元。到203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财税贡献100亿元。
5.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1)发展定位。依托基地及周边能源电力、金属冶炼及化工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新型电力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现代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5大类装备制造业,从大型基础件、锻造冲压设备等起步,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如智能控制单元和精密仪器仪表等,逐步升级发展,建设国际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重点领域。清洁能源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天然气装备、地热利用设备和核电装备。其中天然气装备重点发展LNG加气站用储槽和储罐、LNG汽化器、LNG车载瓶、LNG冷能利用空分设备等LNG设备,以及市场潜力大的压裂机和钻机设备等页岩气钻采设备。地热利用设备重点发展地源热泵和地热源勘探设备,以及压缩机、地埋管、换热器、冷凝器、钻头等关键部件。核电设备重点发展技术较为成熟的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等核电机组关键设备,以及蒸汽发生器锻件、压力容器锻件、主管道锻件、汽水分离器、传热管等关键铸锻件和配套设备。新型电力装备领域,主要发展清洁发电设备、高效节能输变电设备。其中清洁发电设备重点发展成套发电设备、循环硫化锅炉、余热锅炉等关键发电设备,发电用炉壁、炉膛等大型铸、锻件,以及过热器、蒸发器、压气机等核心配套设备。高效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投资潜力大、市场前景较好的特高压、高压特种线缆、高低压变压器、开关柜、电力铁塔以及绝缘件、塑料件、紧固件等关键基础件设备。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主要发展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机械基础件和功能部件、智能专用装备。其中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点发展金属切削机床、特种加工机床、新材料制造设备、新型焊接设备、冲压设备、锻压设备、锻造设备、热处理设备等。机械基础件和功能部件重点发展铸件、液压件、轴承、齿轮、气动元件、密封件、紧固件等有进口替代机会的机械基础件,以及高速电主轴、数控回转工作台和高速防护装置、滚动部件、进给箱、溜板箱等功能部件。智能专用设备重点发展智能物流装备、智能施工机械、智能养路机械、智能农业机械、冶金装备等。现代航空装备领域,以机体及大型结构件为切入点,延伸发展机场专用设备、航空零部件及机载设备、轻型飞机总装产业。其中机体及大型结构件优先发展机身、机翼、起落架等机体及其大型结构件。机场专用设备重点发展叉车、传送带车、拖车、客梯车等机场物流专用车辆以及机场货架、仓储设备等机场地面设备。零部件及机载设备重点发展航空用紧固件、密封件、液压系统、电线电缆、空调系统、发电装备等零部件及机载设备。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以海洋工程平台、海洋工程辅助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设备等关键领域为突破口,适时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设备和海洋监测设备。其中海洋工程平台重点发展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工平台组装,以及生活舱、浮箱、腿桩、升降系统、海洋修井机、海洋平台吊机、海洋钻机模块、输油软管、深海锚泊系统、顶部驱动系统等主要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辅助船舶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的物探船和三用工作船,重点发展燃油泵、加热器、气枪、锚设备、系泊设备等关键配套设备,适时发展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平台供应船等其它海工辅助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设备重点发展技术较为成熟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备,以及反渗透装置及其膜组件、过滤器、杀菌装置、清洗装置、耐热交换冷凝管、耐腐水下管道、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配套设备。
(3)建设策略。规划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现代航空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等5个专业化产业园区,集中规划建设热处理、电镀、模具等专业化公共加工中心,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模块化、专业化发展。利用深水大港和周边港口群优势,申报建设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等专业载体及港口信息化平台、大通关信息平台,提供便捷海关和物流服务,大力发展金属制品、机电产品、机械装备、农产品等出口加工业务,打造先进制造装备出口加工基地。在项目招引上,从大型装备总装、大型基础件锻造等“重”环节起步,逐步升级发展到高端精密仪器产业链高端环节。
(4)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财税贡献3亿元;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财税贡献10亿元;到203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财税贡献50亿元。
(二) 现代服务业
1.发展思路
(1)定准发展方向。现代服务业在规划区产业体系中作为配套产业,重点服务新型临港工业发展,通过自我积累壮大,再辐射服务淮河流域和江苏沿海区域。
(2)突破发展地域。规划区面积巨大、资源丰富且区位独特,物流业的发展应与沿海港口群合纵连横,突破地域界限,开展物流合作;待淮河入海水道升级为航道之后,在沿淮地区、皖北等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无水港,强化揽货能力。
(3)创新发展业态。规划区应将提供公共服务和发展市场型服务业作为打造片区竞争优势的主攻方向。同时,围绕“产业集聚、港口发展和生活配套”的需求,创新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业态。
(4)优化发展模式。将公共服务和市场型服务业相结合,由政府先行介入、推动发展,促进形成服务业在集聚工业企业方面的竞争优势,再将服务项目与资本运作相结合,实现发展模式创新。
2.现代服务业体系规划
近中期主要围绕“港口发展、产业集聚和生活配套”三个方面的需求,以“企业和员工”为着力点,建立以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为潜导产业、物流业为主导产业、旅游业为特色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中远期立足新型临港工业、滨海港区和响水港区发展,以及淮河流域开发开放领域扩大和淮河经济带崛起,建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基地。
(1)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园区开发服务业。招引国内外知名的、有实力的园区开发商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同时培育壮大政府自己的园区开发企业。二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业。以市场化的商业模式,提供基础设施服务,既完善片区发展硬环境,又培育壮大政府投融资平台,拓展投融资渠道。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培育发展各类政府公共服务外包业。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积极规划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劳动力市场,大力发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服务业,既满足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又满足产业工人不断提升自我素质需要。四是专业市场及会展商贸业。依托三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发展多个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和会展商贸中心,近中期提高能源电力、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运行效率,中远期服务促进淮河经济带崛起和沿海周边区域发展。五是生产性服务外包业。积极规划发展包括法律会计、管理咨询、广告设计、集中采购、销售外包、工业设计、研发外包、技术服务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运用“服务采购集中进行或引导管理、支持服务机构免费即时办公、企业采购服务项目进行财政补贴、对服务机构服务收入进行财政资金奖励”等多种举措,提高入驻企业运行效率和效益,形成片区竞争优势。六是金融及租赁服务业。主要规划发展传统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服务业态,大力鼓励服务三大基地建设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型金融业务。七是公共技术及加工平台服务业。积极鼓励支持各类专业企业,针对不同产业特性投资运营“公共生产加工中心、公共技术平台、热处理中心、电镀中心、模具加工中心、公共研发测试中心”等高端服务业业态。八是商务配套服务业。在工业邻里中心和两大港城区域,以规模不同的综合体模式,发展商务配套服务业,满足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和休闲娱乐需求。
(2)生活服务业。近期主要依托工业邻里中心,发展基本的“职工宿舍、专家公寓、人才公寓、餐饮购物、休闲娱乐”功能,中远期主要在滨海港城、陈家港港城发展常规城市生活服务业。
(3)物流业。近中期依托滨海港区开港和“公铁水联运”集疏运体系不断建设完善,成为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中远期随着淮河入海水道升级为航道,以及淮河流域综合开发战略实施,辐射服务苏北、淮河和皖北区域经济发展。主要规划发展五类业态:一是供应链物流。适应临港工业发展需求,结合规划区和周边地区产业集聚,促进大型生产企业物流外包,构建化工原料、钢材和机电产品等物流供应链,为临港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供应、产成品展示、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综合物流服务。二是区域中转和分拨配送物流。大力发展面向苏北和淮河流域的多式联运,重点发展金属矿石、合金材料、化工原料、建材等原材料进口的仓储运输、中转和分拨业;发展以危险化学品为主的危险品仓储、运输及分拨业;发展面向苏北与淮河流域内企业的转口贸易。三是大宗物资商贸物流。依托临港工业供应链物流、区域中转和分拨配送带来的大宗物资集散,构建煤炭、矿石、化工原料、建材、农产品等大宗物资交易市场,打造沿淮地区重要的大宗物资中转、仓储、加工和交易中心。四是物流配套服务。大力培育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培训、物流科技、物流孵化等现代物流服务功能,积极吸引货代、船代、中介、报关、贸易、保险、银行、咨询、国际海事、第四方物流等机构搭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引领物流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实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发展。
(4)旅游业。依托片区的生态湿地和自然文化资源,主要规划发展两类旅游业:一是湿地生态旅游。以湿地资源为基础, 以开发商务休闲接待功能项目起步,逐步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区。二是自然文化旅游。依托灌河、盐田、废黄河故道、张爱萍指挥所遗址等文化资源,以开发商务休闲接待功能项目起步,逐步打造主题自然文化旅游区。
3.构筑综合服务承载平台
根据规划区近中远期发展需要,优先推进 “给排水、污水处理厂、供电、供热、供气和通信”等市政设施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承载平台。规划建设早期的工业邻里中心,发展综合性服务社区,承载简单的生活服务业和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近中期选择性建设多个服务业园区,发展公共技术及加工平台服务业和生产资料市场项目。
中远期以滨海港城为主,陈家港港城为依托,大力推进“城区、园区、街区、校区、社区”建设,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及培训教育业、生产性服务外包业、政府公共服务、商务配套服务、会展商贸以及金融及租赁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城市生活商贸业的发展。
4.构筑广域物流服务网络
以近期服务临港工业发展,中远期辐射服务淮河、苏北、皖北区域为目标,积极推进“公铁水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推动淮河入海水道升级航道工程建设,打造淮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门户。
近期,规划多个仓储物流作业区,相机建设高等级公用仓储中心、公用物流和运输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生产资料专业市场,适时推动发展专业物流园。
近中期,规划建设物流商务区,集聚船公司、货代、保险金融等物流服务企业,通过大型物流企业的服务完成与全国乃至世界的物流链接。
远期,在滨海港区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区域,大力推进“无水港”建设,并与沿海港口群积极开展合作。
5.构筑商务休闲旅游环境
近期,以提升商务服务环境为目的,依托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资源,盐田、灌河、废黄河故道、张爱萍指挥所旧址等自然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商务休闲接待项目。
中期,重点发展盐疗康体养生、开放湿地观鸟、湿地考察等活动,打造以盐城珍禽保护区为主的湿地生态旅游区;依托废黄河故道,重点发展自然文化旅游区。
中远期,推动打造张爱萍指挥所旧址、盐生产体验馆、海盐历史博物馆、灌河、古黄河文化变迁展示馆等多个旅游节点,逐步形成片区的旅游产品体系。
远期,依托滨海港城、陈家港港城建设,分别打造滨海港域旅游服务中心和陈家港旅游服务中心两大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增加旅游点开发,逐步连线成网。
(三) 现代农业
1.发展思路
(1)发展规模化农业。围绕复垦盐田,规划建设农业示范园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
(2)发展特色化农业。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有机盐土农业,增强生态功能。
(3)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立足自身及盐城市农业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4)发展外向型农业。依托港口,规划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带动盐城市及淮河流域农业外向型发展。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
近中期主要依托射阳盐场、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通过复垦盐田、打造绿肺、建设载体等方式,打造规模型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有机盐土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远期,带动盐城市乃至淮河流域农业走外向型发展道路。
(1)有机盐土农业。以生态保护区实验区为主要载体,发展生态林、观光林等盐土林业;海蓬子、海英菜、海水芹等耐盐蔬菜;菊芋、油葵、海滨锦葵等特经作物;以及黑麦草、紫花苜蓿、盐角草等耐盐牧草。
(2)规模农业。以射阳盐场复垦盐田为基础,分步骤、有序推进规模化水稻、小麦、玉米种植业发展,逐步培育优质粳米、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生态养殖业则发展大规模食草畜禽养殖。
(3)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射阳盐场,依托盐城及淮河流域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挥临近长三角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主要发展传统农产品加工、功能食品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饲料加工。其中,传统农产品加工重点发展水产品、粮棉、肉类、油脂、蔬菜、保鲜鱼虾贝、大米、高品质棉、无公害蔬菜和禽肉类加工项目;功能食品加工重点发展水产调味品、罐头食品、方便食品等领域,支持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开发氨基酸、多肽、水溶性蛋白、胚芽、深海鱼油等新型功能保健食品;特色农产品加工以海水蔬菜、耐盐蔬菜加工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海水蔬菜脱水加工、速冻、净菜、包装及海苔生产,有序推进珍稀食用菌生产及加工,发展海洋藻类蛋白提取,依托盐土农产品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饲料加工则以鱼类饲料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饼类饲料、糟糠饲料、秸秆饲料、谷物饲料、青绿饲料、蛋白饲料、高能饲料等饲料产品。
3.打造重要的农业生态屏障
以发展有机盐土农业为特色,以耐盐林木种植等生态修复工程为重点,打造重要的农业生态屏障,达到培育特色、保护生态、修复生态、营造环境的目的。
(1)种植耐盐林木,包括耐3-5%土壤盐度、抗风、耐水湿的常绿乔木,以及适应性强、能在PH8.0-8.5和含盐量0.8%的盐碱土上生长的竹柳和槟梅等树种,充实保护区林木多样性,实现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
(2)根据土壤属性,在沿海滩涂区域,分别种植耐盐粮食作物、耐盐蔬菜、耐盐饲草等耐盐作物,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打造有机盐土农业示范区。在保护区缓冲区及周边大量种植芦苇等作物,营造原始生态环境,进行湿地涵盖和生态修复。
4.打造现代农业种植区
根据射阳盐场片区的规模养殖业现状,科学制定农业复垦规划。依托射阳盐场复垦后的大范围农业用地,发展水稻、小麦、玉米种植,形成优质粳米、弱筋小麦优势产区。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打造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区。
5.打造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近期,主要规划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加工园,重点招引龙头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整合周边地区农业资源发展。
近中期通过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引入物流、贸易企业,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中远期,以有机盐土农产品为特色,整合盐城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促使盐城市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向高级转变,并申请以农产品为特色的出口加工区,带动苏北、沿淮地区和皖北等区域农业产业外向型发展。
五、 产业布局和园区规划
(一) 基本原则
根据用地布局和产业规划,遵循以下原则布局产业。
1.梯次布局原则。在保护区附近安排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类型。将一类、二类、三类工业由远海区位依次向近海区域布局。
2.优化布局原则。根据综合交通规划和集疏运体系,根据不同产业对物流组织的要求,进行沿航道、沿公路、近铁路站场、近港口码头布局。
3.集聚布局原则。规划建设专业产业园,加强公共化功能平台建设,推进同类企业集聚集中发展,促进产业快速达到一定规模。
4.生态布局原则。规划多个产业耦合发展的生态工业园,通过企业内部、企业间生产过程的耦合和联产,促进上游废弃物和中间品的再资源化和高效利用,降低园区的物耗、水耗和能耗。
(二)产业布局
总体产业布局以新型临港工业为重点,兼顾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现三产融合发展。
1.新型临港工业布局
新型临港工业的三大产业规划中,新型能源电力产业主要依托既有项目发展,需要新增能源电力项目相对较少,不需要集中大片布局。新材料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是发展重点,规划 “一带两区”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即一条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两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1)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主要沿联港大道以南远海区域,从西向东依次展开,发展清洁能源装备、现代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新型电力装备、海洋工程装备。
(2)两个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一个在灌东片区,十排养殖基地与新海工区分界线以西、临海高等级公路以北、浦港河以东、二道海堤以南区域(不含东泰制盐1万亩和海堤工区在珍禽保护区实验区内的3900亩土地),主要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及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建材、金属新材料等产业。一个在新滩片区联港大道(北疏港航道)以北,港口以西,保护区以东区域,主要发展精铜金属材料、高新化工材料。
(3)发展预留地规划。在“一带两区”格局下,预留三块备用地。一是中山河以西,临海高等级公路以北的地块,约14平方公里,作为黄海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配套预留地;二是陈北工区与浦北工区以北,保护区以西区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作为灌东片区规划开发预留地;三是保护区以东、新滩起步区以西,北疏港公路以南近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区域,约30平方公里,作为新滩片区规划开发预留地。
2.现代服务业布局
规划建设成两大综合服务组团及多个工业邻里中心、三大主要物流集聚区和两个旅游服务组团。
(1)两大综合服务组团及多个工业邻里中心。依托陈家港港城和滨海港城,规划建设集聚餐饮、休闲、娱乐和购物功能的商业商贸区,逐渐完善港城的生活配套支撑,打造两大综合服务组团。同时,引进科研、商务、中介、金融、保险等机构,规划建设研发中心、商务酒店、办公写字楼、会展中心等设施,逐步提升商务、金融、研发、居住、行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和生产性服务配套能力。在两大综合服务组团形成之前,依托工业园区中的工业邻里中心,先行集聚发展简单的生活和生产性配套服务业。
(2)三大物流集聚区。以滨海港区、响水港区以及中山河为依托,推进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招引物流产业项目落户,打造响水港区、滨海港区和中山河沿线三大物流集聚区。
(3)两大旅游服务组团。以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黄河废故道生态湿地为依托,建设两个旅游服务组团。先行建设商务休闲接待项目,提升片区商务服务环境。随着港口、港产和港城的发展,逐渐增强湿地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
3.现代农业布局
根据规划区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布局有机盐土农业集聚区、规模种植区和农产品加工区三大片区。
(1)有机盐土农业区。主要在新灌片区的自然保护区和射阳盐场的生态缓冲区内,重点发展海水养殖、耐盐蔬菜、耐盐牧草及耐盐植物等,打造农业生态屏障。
(2)规模种植区。以射阳盐场农业复垦区为主要承载区,面积约28.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水稻、小麦、玉米等品种为主的绿色种植业,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
(3)农产品加工区。以射阳盐场场部及海堤公路为依托,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区,总面积约3.9平方公里,起步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其余为发展预留地。
(三)园区规划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在“一带两区”工业产业布局基础上,在现有响水沿海经济开发区、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东泰制盐产业园基础上,新增规划九个专业产业园区,承载新型临港工业集聚发展。
1.精铜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新滩起步区西侧,占地约10平方公里。以德力西精铜加工项目为基础,铜合金、铝合金为产业特色,重点发展铜管材/线材/板材/杆材/箔材、铝型材、铝板材、精密铸锻件等产品,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发展铝冶炼、铜冶炼产业,配套循环经济项目,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园。
2.黄海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新滩起步区东侧,临近北疏港公路,占地约10平方公里。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LNG项目和盐城联孚石化有限公司重油催化裂化项目为起步,逐步向中下游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清洁燃料、碳一化学品、新型合成树脂、合成橡胶、表面活性剂原料、聚氨酯原料、高档增塑剂、精细化工品等八大石化新产品。
3.新型煤化工产业园。紧邻滨海港区北侧港池,占地约3平方公里。以中电投储配煤中心为依托,发展煤制烯烃项目,并向下延伸产业链发展苯酚/丙酮、双酚A、丙烯腈、己二腈、己二胺、聚丙烯、乙苯、聚乙烯等精细化工品,进一步发展高新化工材料产业项目。
4.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位于滨海港北疏港公路西侧,占地约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钻井平台、物探船、三用工作船、反渗透装置、海水冷却设备、冲洗设备等关键领域的海工装备和海水综合利用设备。
5.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园。位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园西侧,北疏港航道南侧,紧邻新滩片区起步区,占地约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生物质能锅炉等新型发电设备及特高压电线电缆、非晶合金变压器、电塔、大型开关柜等节能输变电设备及其关键基础件。
6.灌东新材料产业园。位于灌东片区中西部,占地约26平方公里。坚持“生态高效、绿色节能、错位竞争、开发开放、集约集群”的理念,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及其装备、金属新材料、复合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及现代科技成果孵化中心。
7.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位于灌东片区东南部,靠近头罾盐场,占地约1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现代航空装备,包括机身、机翼、机尾、起落架、叉车、运输机、货架等机场设备,液压系统、航空电线电缆、航空空调系统、航空发电系统等关键航空设备等;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包括金属切削机床、特种加工机床、冲压设备等;配套发展轴承、齿轮等机械基础件和功能部件,积极争取优质的智能专用设备项目。
8.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科技产业园。位于灌东片区西侧,临近灌河,占地约9平方公里。以现有国华电厂、隆亨纸业、富星纸业、加气混凝土等项目为依托,鼓励再生资源利用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生态工业示范园,实现冶金、化工、电力等工业废弃物,以及废纸、石粉、硅砂、木屑等回收利用,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加气混凝土砌块、人造石材、木塑复合材料等循环型建材,适度发展再生纸制造产业。
9.镍基合金循环经济产业园。位于浦港河以西,临海高等级公路以北,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以镍铁合金项目为依托,重点发展热/冷轧不锈钢板卷、不锈钢管材/线材、大型铸锻件、镍基耐磨/耐蚀合金、铜线材/板材/带材/管材等产品;同时,立足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塑钢门窗、隔热断桥铝型材、建筑墙体砌块、大型钢结构件、光伏屋顶建筑预制件等节能建材。
六、港口发展和城镇建设
盐城市盐田综合开发利用,重点要处理好港口、港产和港城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交通关系。港口发展、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进展,与临港工业的规模直接相关,必须依据相关规划,创新发展模式,积极稳健推进。
(一)三港联动
港口、港区和港城三者功能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三者之间需要适当分离,又需要便捷高效的联系。本规划从功能联系、交通联系等方面阐述新灌片区港口、临港工业区和港城各功能空间安排的合理性。
1.港口与临港工业区
(1)滨海港区与新滩片区临港工业区。随着滨海港区煤、天然气等大项目的落户,滨海港区能源港、产业港的定位优势凸显。新滩片区临港工业区将成为滨海港区最核心的腹地支撑,新滩片区产业发展又将对滨海港区形成重要依赖。随着10万吨级煤码头的开工建设和30万吨级出海航道预可研通过专家审查,滨海港区迎来了港产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规划需要对港口的发展、港口后方用地的安排以及疏港交通作出长远考虑。
滨海港区分为主体港区和远期预留港区两块区域。其中主体港区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港区规划煤炭及干散杂货运输为主,南港区规划液体化学品、原油和LNG运输为主。港口发展用地按照亿吨大港预留,结合能源港和产业港的发展定位,规划在临近港口区域布置能源电力项目和煤化工项目。结合北疏港航道的建设,规划集中物流仓储。同时按照“大港口、大产业”的发展思路,规划预留发展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用地空间。
规划形成“码头(含远景码头)、码头仓储、工业、集中仓储物流”功能合理布局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北疏港公路、西疏港公路、翻身河路、南疏港公路、纬三路、纬六路等骨干道路进行有机联系,通过联港大道与响水港区进行便捷联系,通过S327、临海高等级公路和滨淮高速公路等对接区域物流大通道。
(2)响水港区与灌东片区临港产业区。根据灌东片区临港产业发展需求,规划把黄海大道(陈家港大道)与灌河之间的用地预留为码头及仓储用地,黄海大道以东部分为主要工业用地,结合码头和铁路支线规划集中仓储物流区(近期),结合中山河航道、S337和临海高等级公路规划集中仓储物流区(中远期)。同时,根据盐城港口相关规划,灌河以南沿海约10公里范围预留为响水港区未来的发展空间。
规划形成“码头、码头仓储、工业、集中仓储物流”功能合理布局的空间结构,并通过黄海大道、经一路、纬一路、纬二路等骨干道路进行有机联系,通过联港大道与滨海港区进行便捷联系,通过S326和临海高等级公路对接区域物流大通道。
2.港口、临港工业区和港城
(1)滨海港区、新滩片区临港工业区和滨海港城。滨海港区将承担起盐城港主港区的责任,承担起江苏中西部乃至整个淮河流域开发开放先导示范的责任。因此,规划将从生态安全、环境适宜、服务完善、联系高效等方面,解构大港口、大产业和新城市之间的联系。
规划首先确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港城的发展目标,结合翻身河水系,预留农业发展空间,预留基础设施廊道,同时,结合废黄河古道旅游区建设和水源保护区建设,构筑生态防护屏障。结合河流,在工业区中心建设绿化公园,作为补充的生态屏障。
规划把物流服务功能安排在工业区和港口,其他的贸易、金融、商业、娱乐、居住等服务功能基本都安排在滨海港城。同时规划若干工业邻里中心,作为港城服务功能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规划通过提升北疏港公路,新建经十一路(近期),增加公共交通专用道等措施增强港城与工业区和港口的联系。为了减轻北疏港公路的交通压力,规划西疏港公路,沿翻身河延伸省道327至规划区东边界。同时在下层次规划中,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线路的安排。结合工业邻里中心,设置公共交通枢纽,同时通过公交枢纽的设置,聚集工业邻里中心的人气,提升活力。
(2)响水港区、灌东片区临港产业和陈家港港城。陈家港港城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随着响水港区的发展,其后方临港工业将得到大力发展,从而促进陈家港港城的进一步发展。规划主要解决由于港口和工业发展带来服务功能需求增强,而因环境需要带来港-产-城分离的矛盾关系,以及由于港-产-城分离带来交通需求的问题。
规划首先确立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港城的发展目标,规划利用临海高等级公路两侧200米防护林带和基础设施廊道,构建港城与港口、工业区之间的生态屏障。同时,结合河流在工业区中心建设绿化公园,作为补充的生态屏障。
规划把物流服务功能安排在工业区和港口,其他的贸易、金融、商业、娱乐、居住等服务功能基本都安排在陈家港港城。同时规划若干工业邻里中心,作为港城服务功能的有益延伸和补充。
规划通过提升黄海大道和S326等骨干道路,增加公共交通专用道增强港城与工业区和港口的联系,同时在下层次规划中,进一步增强公共交通线路的安排。结合工业邻里中心,设置公共交通枢纽,同时通过公交枢纽的设置,聚集工业邻里中心的人气,提升活力。
(二) 港口发展
1.港口发展思路
(1)以资本为纽带、项目为依托,推进市县共建。响水港区、滨海港区的发展对于新灌片区盐田的综合开发至关重要。港口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规模巨大,投资回收期长,靠响水、滨海县一级政府投资,推动力度有限。在市本级力量主导盐田综合开发的背景下,建议市本级力量以市属公司为主体,以港口具体项目为抓手,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响水港区资源,加速推进滨海港区建设。
(2)以规划为依据,推进区域合作,实现多赢发展。以实现苏北、长三角、江苏沿海、淮河流域等多点共赢为目的,以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为依据,鼓励淮安、蚌埠、连云港、上海等城市参与港口及临港盐田区域开发,以大规模盐田综合开发凝聚区域性大港开发合力。
2.滨海港区建设和展望
近期,加快滨海港区北疏港航道、滨淮高速等港口集疏运体系和中电投煤炭码头建设,推动滨海油气管网铺设、仓储物流等项目建设,尽快落实火电、LNG综合利用、IGCC、石化和冶金等项目建设;完成10万吨级进港航道疏浚和公用码头建设,实现港口顺利开港。
中期,加快项目招商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争取滨海疏港铁路的优先建设,争取启动30万吨级航道工程和原油码头工程的建设,并积极推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结合航道工程的建设,使滨海港区真正成为淮河流域出海门户。
远期,港口形成30万吨级综合型区域深水大港,并进一步向西和向南拓展发展空间。到2030年,将滨海港区建设成为盐城未来的国际化出海门户,并与响水港区和射阳港区联手构筑辐射淮河流域的多功能区域性综合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知名能源大港和产业大港。
3.响水港区建设和展望
近期,响水港区以加强灌河岸线整理、灌河拦门沙整治及小蟒牛、陈港、大湾等港口作业码头建设为主,加快推进公用岸线和作业区的整理和建设,实施5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推进黄海10公里深水港口建设论证工作。同时,加强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灌河与省干线路网及航道网的有效衔接。
中期,完成拦门沙整治,在加强灌河航道疏浚并向二级航道升级的同时,尽快延伸灌河深水航道,为灌河地区港口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确保响水港区升级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并加速推进黄海10公里港口建设论证和启动工作。
远期,实施黄海10公里深水港口建设,争取响水港区铁路支线项目立项实施。到2030年,发挥灌河岸线和黄海港口岸线资源优势,将响水港区发展成为布局合理、功能明确、系统完善、技术先进、港区和产业互相依托的现代化综合物流枢纽,以海河联运为特色的江苏中部重要枢纽型组合港;成为苏北经济的重要出海口岸。
(三)城镇建设
1.城镇建设思路
(1)突出重点、把握节奏,完善城镇配套。本着“以港兴城,以城促港”的发展原则,以陈家港港城、滨海港城建设为重点,以县级副中心建设为目标,加速人口、产业的规模集聚,推动三港联动发展。同时,把握发展节奏,根据临港产业发展进度,合理推进港城开发建设,分步完善港城的商务、居住、市场、商业、公共服务等配套,使港城更好为产业和港口发展服务。
(2)创新模式、更新理念,建设工业邻里。基于基地腹地范围较广,城镇布局配套较弱,港城辐射半径有限的现状,本着出行便利、成本节省考虑,创新工业园区重生产、轻生活的发展理念,多点布局服务组团,在现有两大港城和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配套服务点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多个工业邻里中心,为临港产业区提供集中配套服务。
2.滨海港城建设和展望
近期,以9类共32个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具体包括城区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对外交通、绿化工程、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行政办公、文化教育和商务中心等,集中引导建设滨海港和临港产业区的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务基地,逐渐承担起辐射带动滨海县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副中心职能。
中期,海滨度假区和黄河故道湿地公园等核心景区基本建成,成为滨海休闲旅游区开发的标志性项目。滨海港城建成为服务滨海港建设及临港工业区发展的集生产、生活、公共配套于一体的综合型功能片区,成为滨海港城的行政管理、商务商贸和批发贸易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港城外联的窗口和滨海港城的北大门。
远期,港城以综合服务为主导功能的主城区通过向东向南扩展,将翻身河以南、海港路以西的用地作为港城远景的主城东扩建设用地。同时,通过沿淮区域产品展览展示中心、大宗资源集中采购中心等功能平台建设,打造淮河流域的商务合作示范区,对外合作的重要窗口。
3.陈家港港城建设和展望
近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公园、酒店、行政办公中心、文教体卫、居住等配套项目建设为重点,加速陈家港镇老城区约4万人口的搬迁工作,加快灌河港生态景观带建设,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港城配套体系,服务灌东起步区及周边区域产业发展。
中期,以营造新区商业氛围,吸引外来人员的入住,提升县城副中心的城市形象地位为重点,推进港城核心区、北部组团的开发建设,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配套完整的城市新区。
远期,以现代生态型海滨城市为发展定位,将陈家港港城建设成为品位高、功能全、形象好的港城。
4.工业邻里中心规划及建设
近期,以满足灌东和新滩盐场起步区的产业发展需要为重点,在起步区内规划建设工业邻里中心,作为起步区的综合配套服务点,重点满足产业园区、港口及产业工人的生活需要,配套建设酒店、行政商务办公、综合服务中心、职工宿舍等服务功能设施。
中远期,以5公里为服务半径,依托保护区、生态湿地等资源,在盐田开发区域建设多个工业邻里中心。完善临港工业的专业市场需求和技术性功能平台的需求。
七、 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
(一)综合交通规划
建立高效的、多元化对外综合交通体系,构筑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内部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强本规划区的竞争力。
1.规划原则
(1)区域交通融合发展原则。打破区域交通瓶颈,构建高标准综合交通系统,建立区域交通规划协调机制。整合港口、航道、铁路及干线公路等多种资源,形成高效的物流体系。强化货运枢纽建设,建设多种方式配合的一体化货运交通体系。
(2)公共交通引导发展原则。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保障公共交通廊道、场站、客运枢纽等设施用地,促进产业园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时,通过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土地利用开发。
(3)客货适当分离原则。构建面向区域的货运交通系统,通过客货适当分流实现城市空间的整体性和秩序化发展,保障效率和安全。
2.对外交通规划
滨海港区、响水港区的主要经济腹地,除后方临工业区之外,主要是江苏省中西部地区以及沿滨海-淮安连线向西的广大区域,包括以淮安-蚌埠-信阳为核心的区域。对外交通规划,主要在于规划引导陆铁水联运的大框架,促进片区融入大区域协调发展。
(1)内河航道规划。内河航运相对陆路其他运输方式具有运量大、成本低、绿色低碳的特点,而内河航道与港口、铁路、公路形成联运,其优势将更加突出。近期主要建设中山河规划四级航道疏浚,远期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三级航道,形成河海联运。
(2)骨干公路网规划。以高速公路、快速路、省道形成“四横二纵”骨干公路路网,规划引导和重点打通东西向交通联系。
滨淮高速公路(规划):通过滨淮高速,本区域可以快速链接沿海高速,融入区域交通体系。依据《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已通过评审),淮安是江苏省构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中的“一极”——淮安增长极,未来城镇发展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滨淮高速作为淮安未来最近的出海大通道,给滨海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腹地。
临海高等级公路(在建):贯穿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市,紧邻海边、纵贯南北,直接服务于江苏沿海盐田开发、滩涂开发、农业示范区建设和港区发展,着眼于对临海地区产业空白带的引导。该公路是本区域最重要的公路之一,几乎与所有公路和园区主干道相交。
S326(已建):是规划区北部东西向的最主要外部联系通道,目前已建成为一级公路。
S337(提升):是规划区中部东西向的最主要外部联系通道,规划提升至一级公路。
S327(已建):是规划区南部东西向的主要外部联系通道,已达一级公路标准。
S226(提升):是规划区南部南北向的主要外部联系通道,主要联系射阳县城、盐城市区、大丰市区等,规划提升至一级公路。
(3)铁路规划。连盐铁路的规划建设将为本规划区的发展带来交通区位的提升,为了实现港铁联运,进一步改善本片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发展,规划从连盐铁路干线引两条支线连至响水港区和滨海港区,预留相应的铁路廊道用地和场站用地。在积极推进连盐铁路建设同时,积极争取滨海—淮安—蚌埠铁路建设,进一步增强本片区交通枢纽地位,扩大滨海港区经济腹地,带动区域发展。
3.内部集疏运体系规划
以打造成为区域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为目标,除了良好的区域交通支撑外,高效、便捷的内部集疏运系统也是必须的,它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出行效率。交通为产业服务,集疏运体系规划目的是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运、管道运输等,形成高效安全的网络化运输体系,降低运输成本,保障运输安全。集疏运体系规划需要与产业、城市、交通规划相协调,为实现和发挥集疏运体系的综合优势,需要建设配套的物流平台、信息平台、和电子口岸等公共基础设施。
(1)主干路网规划。
一环:由联港大道、临海高等级公路、S326、北疏港公路、S327五条骨干道路构成,形成链接两大港区、两大港城、两大工业片区的交通环。
六主:指除包括构成“一环”的五条骨干道路外,还包括S337。其主要功能是连接两个片区以上的交通。
八辅:指黄海大道(陈家港大道)、纬一路、经二路、经七路、西疏港公路、经九路、纬三路、S226。
联港大道(规划):本区域内部最重要的东西向道路,也是本区域内部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廊道,该轴线两侧预留50-100米绿化廊道。黄海大道(规划):与灌河平行建设,北接联港大道,是响水港区主要的交通线之一。纬一路(规划):西至黄海大道,东到S337,是灌东片区东西向的一条主要道路。经三路(规划):南接S307,是灌东片区起步区对外连接临海高等级公路的主要道路。北疏港公路(已建):滨海港区、工业区与滨海港城之间重要的交通连接线。北疏港公路向南至临海高等级公路。西疏港公路(规划):滨海港区中部、北部向西至临海高等级公路最便捷的交通连接线。西疏港公路向东至北疏港公路接滨海港区内部主要道路。纬三路(规划):西到江苏省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东至北疏港公路,是新滩片区起步区东西向的一条主要道路。经九路(规划):与北疏港公路平行,起到分流北疏港公路交通的功能,是新滩片区南北向的一条主要道路。
(2)铁路及场站规划。连盐铁路的规划建设为本规划区的发展带来交通区位的提升,为了实现港铁联运,切实进一步改善本片区的交通条件,促进区域发展,规划预留相应的铁路廊道用地和场站用地。
(3)港口利用。规划形成滨海港区、响水港区两大港区。利用滨海港区的良好建港条件,发展成为盐城市的中心港,并且成为一类口岸。灌河是江苏省唯一没有闸坝碍航的天然入海潮汐河道,可以兴建万吨级码头,规划沿灌河用地控制为码头仓储用地。
(4)航道和物流仓储。近期主要建设中山河规划四级航道疏浚和北疏港航道,远期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三级航道和南疏港航道,形成河海联运。规划控制北疏港航道两岸200米绿化带,预留作为园区和航道码头、物流的隔离。
(5)公共交通规划。从综合交通体系着手,以构建有序的公交枢纽站场体系为重点,构建不同交通方式下多层次循环的交通体系,满足各层面交通需求,实现乘客在不同方式间的自由转换,形成运营模式创新、多种公共交通方式互补的公共交通系统。
(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做好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和污水排放与处理,为本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预留市政管线的集中廊道和设施的发展用地,做到用地集约节约和持续发展。引导和加强生态循环市政基础设施,促进循环产业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地区环境,增强本规划区的竞争力。
1.供水系统
(1)水源规划。横向比较看,盐城多年平均产水模数为30.05 万m3/km2 ,低于江苏省全省平均水平的31.41万m3/km2。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方面,平水年2009 年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674.22 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2200m3的1/3,丰水年2006年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也仅为818.90 m3,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40%。从以上数据分析,盐城淡水资源量状况不容乐观,若不能很好的处理水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淡水资源将成为制约盐城市长远发展的瓶颈因素。
从区域总体来说,盐城市域水资源量总体能满足未来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由于供水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供水能力的提高。因此,今后应以强化淡水资源供给为目标,立足于扩大长江引水,实现三河输水、三区供水;继续完善和扩大京杭运河—淮沭新河供水线、泰州引江河—通榆河供水线的供水规模,规划新建临海引江供水线,形成三条南北向的引江骨干供水线;适当调整供水范围,加强向北调供水区、东引供水区、沿江供水区等3大供水区的供水能力,保障沿海发展淡水资源供给。预计在完成通榆河南延至长江和北延送水工程,泰东河及黄沙港南段拓浚工程和南水北调二期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后,盐城市的淡水资源供给能力将大大提升,有效满足盐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加快建成通榆河-响水港区输水支线、通榆河-滨海港区输水支线。积极规划建设平原水库,增强淡水调蓄能力;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饮用水源地和引调水沿线的水资源保护,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并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水资源包括淡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海水及再生水等。
由于淡水资源有限,应加强用水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规划从以下5个方面考虑水资源利用:
①积极推进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利用,将大大减少工业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同时降低工业用水成本。
②积极推进再生水利用,增加淡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成本,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③积极推进平原水库建设,增强淡水调蓄能力,提高雨水收集能力,同时发挥防洪蓄水能力和生态景观效益。
④积极推进区域调水工程建设,满足片区长远发展。
⑤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确保城乡供水安全。
规划在黄河故道拐弯处建设银杏湖水库,设计库容1000万m3,作为滨海港城及滨海新滩片区主要生活用水水源之一, 增强本片区淡水调蓄能力。
规划在8-1水库和9-1水库的基础上建设平原水库,设计库容3000万m3,作为整个片区未来的重要补充水源,增强本片区淡水调蓄能力。同时发挥景观、生态和蓄洪等综合效益。
规划建设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两套体系。
生活饮用水以地面淡水为主要水源,地下水为备用水源。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划分水源保护区,规划河流取水口上游1000m及下游100m的范围为水源一级保护区。
工业用水优先利用海水,如电厂、石油和化工行业等冷却水,也包括其他行业工艺及过程可以用海水的。其他工业用水主要取地表河流水。由于工业用水量极大,产生的废水量也相应很大,规划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中水回用作为工业用水的补充。
(2)用水量预测。工业区用水量标准取值参考《给水排水》2001年第05期《工业区用水量指标研究》,新建一般工业区用水量不超过13000m3/(km2•d);新建的高耗水工业区如重化工区,用水量不超过32000m3/(km2•d)。指标已包括了工业用地中职工生活用水及管网漏失水量。
工业区用水量标准取值另外参考《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表2.2.5-3,该表指标包括了工业用地中职工生活用水及管网漏失水量。
参考上述两种工业区用水量标准,考虑GB50282-98较老,工业生产工艺不断改进和技术不断进步,同时考虑到市政、绿化及生态用水,本规划工业区用水量标准取值28万m3/(km2•d)。本规划区农业灌溉及养殖用水暂不作考虑。
新灌片区(除东泰制盐产业园用地和港口码头用地)工业用地面积约130km2,故本规划区综合用水量约为364万m3/d。
电厂冷却水及其他直接利用海水量取总用水量的30%,则海水直接利用量约为109万m3/d。故若除去海水直接利用,本规划区综合用水量约为255万m3/d。
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是个复杂的系统,实际需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作数据校核和调整。
(3)水厂规划。远期规划建立灌东和新滩两片区联网供水系统,建立中水回用系统,保证供水安全。
规划参考《响水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和《滨海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以及相关规划。规划共建设3个生活用水水厂、3个工业用水水厂、2个海水利用水厂(工业用,含海水淡化)和5个中水厂(工业用)。
规划响水港城水厂为生活用水水厂,水源引自中山河,地下水作备用水源,设计供水能力为10万m3/d。近期该水厂可兼供工业生产。
规划滨海中山河水厂为生活用水水厂,水源来自中山河,地下水作备用水源,设计供水能力为10万m3/d。近期,该水厂可兼供工业生产。
规划在八滩镇建设中心水厂,作为沿海地区生活用水区域供水水厂,设计近期供水能力为10万m3/d,远期为20万m3/d。
规划在8-1水库东南侧建设水厂(工业用),水源来自中山河和水库,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规划位于滨海化工园区现有的苏震水厂为工业用水水厂,水源来自中山河, 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规划在北疏港航道南侧建设滨海港区水厂(工业用),水源来自中山河,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规划在浦港河入海处建设海水利用水厂(工业用),设计海水淡化供水能力为20万m3/d。海水直接利用(初步处理)结合实际考虑,预留发展用地。
规划在滨海引潮河入海处建设海水利用水厂(工业用),设计海水淡化供水能力为20万m3/d。海水直接利用(初步处理)结合实际考虑,预留发展用地。
规划结合华清池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作为工业供水,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规划结合二排河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作为工业供水,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规划结合滨海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作为工业供水,设计供水能力为20万m3/d。
规划结合滨海港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作为工业供水,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规划结合滨海港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作为工业供水,设计供水能力为30万m3/d。
则至2030年,以上生活用水设计总供水能力为40万m3/d,工业用水(不含海水直接利用)设计总供水能力为270万m3/d。
2.排水系统
(1)污水量预测。暂不考虑海水直接利用的污水,因为该污水大部分可以循环利用,规划区综合用水量按255万m3/d,污水产生量按水量的75%估算,日变化系数为12,则规划区污水产生量为:294*75%*12=2295万m3/d。
(2)污水处理厂规划。灌东和新滩两片区现各有一个污水处理厂,基本能够满足片区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需要。近期考虑工业园区权属等问题,可以启动新建污水处理厂。规划区内结合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加强污水的中水回用,同时应加强污泥的综合利用。
规划扩建2座污水处理厂,新建3座污水处理厂。规划扩容华清池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50万m3/d。规划新建二排河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80万m3/d。规划扩容滨海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40万m3/d。规划新建滨海港工业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80万m3/d。规划新建滨海港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50万m3/d。至2030年,污水处理厂设计总处理能力为300万m3/d。
(3)雨水排放规划。雨水排放主要利用河道就近排放。
3.电力系统
(1)规划原则。电力系统规划重视与上位规划的合理衔接,侧重于从盐城乃至江苏电网的发展脉络、主体框架,坚持 “电力先行、适度超前、弹性规划”的原则,规划预留高压输电走廊。
(2)电源建设。规划区现有国华电厂和滨海港电厂两座燃煤电厂,以及1座热电厂(森达热电厂又名沿海热电厂),另外,响水县有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规划结合工业用热需要,新建两座热电厂,结合LNG海上接收站,新建1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厂。一系列发电项目扩容和新建的实施,给规划区的大产业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规划区将从电力输入区向输出区转变。
(3)用电负荷预测
用电负荷预测采用负荷密度法,用电标准参照《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 50293-1999)中表4.3.4。
新灌片区内的用电主要以工业用电为主,结合各城市工业园区单位用地用电负荷实际,考虑到节能减排的实施、工业类别的不同、生产工艺的改进等因素,本规划区内单位工业用地用电负荷取400 kW/ha;城镇综合生活用电主要以居住用地用电和公共设施用地用电为主,规划单位城镇综合生活类用地用电负荷取200 kW/ha;其他用地用电负荷以总用电负荷的10%计。
规划区内工业用地总面积约130km2,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城镇生活类用地约31 km2,则规划总用电负荷取640万kW。
规划区内工业用电量与工业类型、负荷特征、生产工艺等因素有关,实际需结合不同阶段实际情况作校核和调整。
(4)电网规划。随着规划区火电项目二三期工程的建设以及其他电厂的上马,未来发电量将远远超过用电量,规划筹建500KV变电站,接入江苏沿海地区500KV超高压输电网,向苏南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等大型电力消费区输送。
根据规划区的产业定位,未来本区域的企业特点是规模大,耗电高,规划沿骨干道路两侧绿化带和河流两侧绿化带预留高压走廊,除了预留220KV变电站用地,大型绿地和发展备用地是未来各个级别变电站的建设首选空间。
根据本区域的用电负荷布局,为加强该地区供电可靠性,完善网络结构,共规划建设10座220KV变电站(含现状两座),各个220KV变电站相连,形成220KV电力供应环,以便电力相互补给,保障供电安全。
充足的预留用地空间和科学的廊道空间,给规划区下一步的电力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试点实施用电大户向发电企业直接购电的直供电政策奠定了基础。
4.供热系统
工业区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因其经济性、环保性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多个热源联合组网供热,将大大提高供热的安全性和效率。
由于工业的生产工艺需要,大多以蒸汽为媒介供热。蒸汽供热经济半径大约为8-10公里。规划同时考虑供热的近远期实施需要,共规划6个热源,远期联网供热。
5.供气系统
随着LNG接收站的建设,规划区的用气有了保障。规划用气由LNG接收站骨干输气管线接出作为主气源,在翻身河北、北疏港公路东规划燃气门站。规划沿翻身河和临海高等级公路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结合区域主要道路和河流铺设次干管道。调压站和储配站等在下一层次规划或专项规划中需要预留发展空间,调压站主要根据不同园区和不同类型企业对用气的需求情况调压,储配站具有备用气源和调峰作用。
6.通信系统
规划主要目标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搭建面向工业园和入园企业高水平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主,同时构建城市信息系统,提升港口、港城、园区、园区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
考虑港口的特点,规划各港区无线电通信网设置集群无线电电话系统,解决调度部门与港区作业车船、流动机械间的通信。
通信系统在建设现代化港口、港口资源管理、物流组织当中发挥重要作用。规划应以政府公共信息平台为基础,建设融政府、企业等多部门和管理、经营、商贸物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平台,统一显示平台、统一动态监管、统一决策指挥,做到数据资源高度共享,信息服务功能齐全,决策支持科学高效。
规划在陈家港港城和滨海港城各建设一个电信支局和一个邮政支局,另外在陈家港港城规划两座电信模块局和两个邮政所,在滨海港城规划三座电信模块局和三个邮政所,同时结合工业邻里中心建设若干个电信模块局、邮政所和邮政网点。
八、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一)生态环境现状
规划区东临黄海,区内水网密集,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较好,其中新灌片区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射阳盐场片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响水和滨海两大化工园区的建设,废气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加,降尘也呈逐年增加之势,环境问题日益显现。未来20年,随着滨海深水大港的开通,以电力、石化等重化工为主的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在结构性的环境污染和布局性的环境风险双重作用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将更趋尖锐。由于这些行业大多分布在沿海和沿河(包括中山河、翻身河及古黄河)地区,如不重视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就会造成连锁反应,并波及到整个水网地区。
(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生态优先、环境先导、集约开发,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目标,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1.近期至2015年规划目标
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体质量持续好转,声环境质量达标。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在300天以上,其中港城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在320天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Ⅳ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得到改善,各功能区噪声达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低于总量控制计划,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强度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
2.中远期至2030年规划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在320天以上,其中港城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在340天以上,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100%,危险废物处置率为100%,主要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低于总量控制计划,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达到国家生态市标准。
(三)区域生态工程建设
1.区域生态林体系建设
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出发,建设区域生态林体系,主要包括沿海、河、渠防护林带,绿色通道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形成以沿海防护林为骨架,农田林网和沿公路、铁路防护林带为网络,点、线、面、带相结合的生态林网络体系。
近期主要结合临海高等级公路、北疏港航道建设骨干防护林带,结合其他道路和渠系建设次要绿化景观林带。
2.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
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有序开展滩涂围垦,对少部分以往围而未用的滩涂实施还海工程,恢复以芦苇等为主的湿地生态系统;减少中山河、翻身河及古黄河等入海河流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远期污水以深海排放为主,近岸海域水质在达到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基础上,2030年达到Ⅲ类标准。
3.生态港城建设工程
按照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建设环城绿带、东部“古黄河”生态水系等,加快工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发展生态旅游、环保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生态产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港城。
4.生态型工业区建设工程
按照可持续发展和产业集聚原则,采用循环经济原理,在不断减少单位产出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推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立新型生态工业集聚区。建设重点:一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在重化工等污染行业普遍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二是拓展和延伸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电力、化工等产业链,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废物(如粉煤灰、高炉渣、油田伴生气及渣油等)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在工业管理中大力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逐步扩大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所占比重。
九、 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近期规划
为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保持与时俱进的弹性,在规划实施上采取“近细远粗”的原则,规划近期新滩、灌东起步区建设和射阳盐场复垦,展望中远期开发任务。
1.新滩片区
(1)起步区园区建设
规划将北疏港公路以西、经十路以东,环海公路以南,北疏港航道以北(包括跨航道以南部分土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区域为新滩盐场起步区。主要开发建设精铜科技循环经济产业园、黄海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两大产业园区,加快推进德力西铜冶炼、联孚石化重油裂解等项目的投资建设。
(2)综合配套区建设
在联港大道以南、北疏港公路以西,临近劳改河的位置建设工业邻里中心,面积约1.5平方公里。以职工宿舍、公共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和行政办公、商务办公等产业配套平台建设为主,加快完善新滩起步区的配套环境。
(3)集疏运体系建设
加强起步区道路体系与滨海港现状道路体系的对接,重点建设纬三路、联港大道(部分)、纬四路、经九路、经十路等五条道路,并完成联港大道与北疏港公路东西向路段的衔接;完成中山河四级航道和北疏港航道建设。
(4)基础设施建设
①变电站:在北疏港公路与纬三路附近新增建设一座220KV变电站,按照需要适时改造扩容220KV曙东变电站,保障该片区的用电需求。
②污水处理厂:在经十路和伏堆河附近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同时结合该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在S327和翻身河附近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同时结合该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
③自来水厂:在经九路和劳改河附近新建一座水厂,水源取中山河;根据滨海县给水专项规划,实现位于八滩镇的中心水厂向新滩片区供水。
④集中供热设施:在江苏滨海经济开发区沿海工业园热电厂的基础上,另外在经九路和联港大道附近建设一个集中供热设施,建议建设热电厂,以热电联产形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灌东片区
(1)起步区园区建设
加强与浦港河以西30平方公里的响水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协同开发,同时,以面积约26平方公里的灌东新材料产业园为起步区(东至灌东盐场十排养殖基地与新海工区分界线,南至临海高等级公路,西至浦港河,北至二道海堤,不含瑞泰制盐10000亩和海堤工区在珍禽保护区实验区内的3900亩土地)。重点发展清洁能源装备及材料、新型建材及金属新材料等产业。
(2)综合配套服务区建设
在经三路东南侧、紧邻8-1水库的位置建设综合配套服务区,以一排河为轴心加强基础设施配套、生活配套及生产配套建设,提升起步区的投资环境。
(3)路网体系建设
以经一路、经二路、经三路、纬一路、纬二路等五条道路建设为重点,同时,改造提升黄海大道(陈家港大道)和S326两条现状道路。
(4)基础设施建设
①变电站:在临海高等级公路与经二路附近新增建设一座220KV变电站,按照需要适时改造扩容220KV德丰变电站,保障该片区的用电需求。
②污水处理厂:在原华清池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进行规模扩大,同时结合华清池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在浦港河和联港大道附近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同时结合该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新滩片区在经十路和伏堆河附近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同时结合该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在S327和翻身河附近新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同时结合该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厂。
③自来水厂:在纬一路和8-1水库附近新建一座水厂,水源取中山河;同时加快推进响水县城管网向灌东片区延伸。
④集中供热设施:利用现有国华电厂的余热向该片区供热;同时在联港大道和经二路附近建设一个集中供热设施,建议建设热电厂,以热电联产形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射阳片区
发挥总体规划的指导作用,在市级开发投资平台的协调下,重点完成一期10.5平方公里的土地复垦,以及棚户区的搬迁改造工作。
(二)保障措施
1.创新开发体制机制
规划区特别是新灌片区的利益关系复杂,不仅涉及市县两级政府和部分省属农场,而且涉及历史投入和未来利益分配。要实现规划确立的发展目标,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市县两级政府和市场力量的积极性,形成开发推进的合力。
借鉴天津滨海新区、青岛西海岸经济区的经验,立足盐城市的实际,选择最适合的开发体制机制,促进盐田综合开发顺利推进。
总体按照统一规划、组团开发、分片实施的原则,在盐城市盐田开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设立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海经济区,统筹推进盐田综合开发建设工作。根据行政区域和土地权属关系,黄海经济区分为响水港区片区、灌东片区、新滩片区、滨海港区片区和射阳片区五大功能片区,实施“1+5”的开发模式。其中,灌东、新滩、射阳3个片区开发,由黄海新区直接负责规划建设工作,灌东公司、新滩公司、银宝公司分别承担具体开发建设任务;响水港区片区和滨海港区片区开发,分别由响水县和滨海县负责规划建设工作。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政府主导,市县合作,开放开发,利益共享,积极争取把黄海经济区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开发区,使之成为盐城承载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的前沿主阵地,大市区“东向出海”的桥头堡,未来市本级新的经济增长极。
2.构建政策支持体系
从国家、省、市县三个层面积极构建有竞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片区开发的政策推动力。
主动策应和推动《淮河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申报获批淮河流域开发开放先导区,赢得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政策支持。积极对接国家各部委政策要求,致力于《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发改委)、《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部)、《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国家能源局)、《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国家环保总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国家住建部)等国家级政策平台的建设和申报。积极申报和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沿海低碳经济示范区等省一级政策功能区。整合盐城市政策资源,优化和完善土地、财税、科技、人才等配套支持政策。
专栏十一:部分相关国家级政策区简介
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国家发改委于2010年开始了低碳省区及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8省、34市(江苏有苏州、淮安、镇江)通过审批。试点城市必须明确工作方向和原则要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建立以低碳、绿色、环保、循环为特征的低碳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建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和循环经济理念及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分行业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区域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两种类型,目前国家环保局已经批准了59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其中江苏省占12个,盐城市目前还是空白。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国家科技部于2009年开始批准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已有172个基地获批,主要聚焦在电子与信息、航空航天及交通、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先进制造等领域,江苏省获批12家,其中盐城市1家。
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绿色建筑产业契合了国家节能减排和产业发展的两大战略,住建部于2011年10月开始批准成立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机制保障等层面对示范区进行了相关的要求,江苏武进成为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另外,为了鼓励和引导江苏各市在建筑中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从2010年起,江苏每年将评出3-4个绿色建筑与区域能源规划示范区,每一片区将获得1500万元的政府补贴。
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范区:为规范新能源产业的应用与发展,国家能源局于2012年9月批准宁夏打造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要求示范区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政策机制和管理体制,重点从发展分布式发电、优化电源结构、促进电网协调运行、开展新能源微电网示范等方面,合理规划开发规模,统筹协调建设时序,保障新能源发电与配套电网协调建设运行。3拓展开发融资渠道
建立以传统融资渠道为基础,创新性融资为主导的融资渠道体系。创新区域一级开发和园区建设的投资模式,形成多元主体灵活参与的开发投资机制。积极探索和拓展银行贷款、信托、土地债券、公司债券、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及国际投资基金的融资担保支持。积极开展项目融资,鼓励各类银行、机构、国企及民间资本参与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及产业投资建设。
4.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以“企业和企业中的人”为服务对象,以生产性服务和生活配套服务为主要内容,以两大港城和工业邻里中心建设为主要载体,从市场化服务和公共服务两个维度完善片区综合服务体系。以打造片区服务竞争力为目标,分步骤、有计划地推进生产性服务和生活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注重以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市场、培训和职业教育为核心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医院、学校、文体娱乐项目建设和社保体系覆盖。加强以现代物流业为核心、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体系建设,以第四代港口为目标,推进智能港口建设,强化大通关能力。鼓励支持公共技术中心、公共加工中心、集中热处理中心和电镀中心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构筑高水平的产业配套服务能力。
5.构建区域联动机制
大力开展与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淮河流域地区不同层面的区域合作,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资源利用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功能对接和协调机制。重点开展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合作,建立点对点合作机制。探索与沿淮地区全方位合作方式,鼓励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用,建立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产业合作机制。加强与江苏其它沿海节点的错位联动发展,积极探索在资源共享、物流网络、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合作。
6.强化规划执行监督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方案的统筹推进和实施进程的监察督导。明确责任分工,完善工作机制,督促市、县两级相关部门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合理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推进规划组织落实。建立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对开发进程及规划实施适时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建立总体规划滚动修编机制,结合具体情况对开发进度和重点等进行滚动调整。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媒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监督,构建多种公众参与平台,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风险进行监控和提前预警,并将公众参与程度纳入管理考核指标。